沈阳市大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日期:2021-05-31   来源:大东区发展和改革局


目   录

第一章 奋力攻坚克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如期实现  

第一节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 把握发展规律,描绘振兴发展宏伟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思路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优化国土空间,完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 “两区”格局

第二节 “三轴”格局

第三节 “八片区”格局

第四节 优化拓展城区发展新空间

第四章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一节 办事方便

第二节 法治良好

第三节 成本竞争力强

第四节 生态宜居

第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第一节 统筹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第二节 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第四节 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第六章 推进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动能  

第一节 加速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第二节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第三节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和人才支撑作用

第七章 做强汽车产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做强做优汽车产业生态链

第二节 加快数字化发展

第三节 振兴发展传统轻工产业

第四节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第八章 提升规模能级,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  

第一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第三节 构建强大区域消费市场

第九章 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区内涵式发展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

第二节 构筑水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节 前瞻性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完善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设施建设

第五节 加强市政设施维护管理

第十章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大东  

第一节 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第二节 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第三节 推进绿色生产方式

第四节 推进绿色生活方式

第五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十一章 优化开放格局,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第一节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第二节 畅通海陆联动开放通道

第三节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四节 深化区域交流与合作

第十二章 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节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二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第三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实施健康大东战略

第五节 积极应对人口新问题

第六节 做好退役军人、妇女儿童等群体工作

第十三章 促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区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节 全面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三节 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第十四章 推进社会治理,打造高品质新城区  

第一节 建设平安大东

第二节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第三节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第四节 推进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第五节 加强城区精细化管理和有机更新

第六节 加快智慧城区建设

第十五章 完善保障措施,促进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支撑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大东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东北振兴座谈会讲话精神,拓展新空间,构建新动能,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国内进入充满挑战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下,系统梳理“十四五”发展思路,科学谋划未来五年愿景,有利于大东区转换新赛道、打造新引擎、承载新功能、构筑新优势,对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据此,根据中央及省、市、区“十四五”规划建议及相关文件,编制《沈阳市大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大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集中体现了区委、区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是指导未来五年大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奋力攻坚克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如期实现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大东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沉着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种风险挑战,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扎实完成“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取得重要成果,即将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第一节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下降,但降幅持续收窄。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637.1亿元增加到726.9亿元,年均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5年1354.7亿元增加到1564.2亿元,年均增长2.5%。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全区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二、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显著进展

完成政府机构改革,行政职能运行更加顺畅;顺利实施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理顺事业单位职能;实施开发区体制改革,剥离行政职能,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完成街道区划调整,街域设置更加均衡。推动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完成19户“僵尸企业”破产立案,启动6户“僵尸企业”合并重组,厂办大集体职工全部纳入社保体系,“三供一业”基本完成分离移交。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要素潜能;在全市率先启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项目,拓宽了集体经济组织增收渠道。围绕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特重大项目会议集中审批制度,扩大工程建设类项目承诺审批制适用范围,社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57个工作日;推进政务信息化服务效能,强化“一事一网一窗一次”服务,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90%以上。

三、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提升

坚持创新驱动,有效发明专利数累计达到1188件,中之杰流体控制系统成为工业物联网标杆,华为(沈阳)智能网联汽车云创新中心正式上线,延锋安道拓等7个智能化车间投入使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德国MDC国家分子生物医学中心华人科学家团队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1人,成立拜澳泰克干细胞技术研究院,形成一站式生物医学科研转化中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预计到2020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进入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库41家,省瞪羚企业4家。

四、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围绕做强产业基础,进一步做大优势产业,提速新兴产业,增强了发展的协调性。汽车产业支撑更加有力,预计2020年,汽车产业产值达到1487.6亿元,是2015年的1.21倍。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大东工厂)成长为千亿级整车工厂。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新增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15户,波森尾气系统、德科斯米尔成长为10亿级汽车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预计2020年区域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提升至6%。服务业内涵不断提升,持续扩大东中街商业规模,中粮大悦城E馆开工;大悦城年销售额达到18亿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电子商务,东北首家特斯拉交付结算中心营业,洛可可等重大税源企业、大龙网沈阳龙工场跨境电商区域总部落户大东。2020年预计规模以上文化旅游收入达到11亿元以上。

五、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和农村环境治理五大工程,持续抓好大气污染整治、黑臭水体治理等突出问题。坚持铁腕治霾,拆除21家工业企业的54台燃煤锅炉,治理“散乱污”企业151户,整顿秸秆焚烧等问题,空气质量显著改善,预计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8%。完成辉山明渠、山梨河综合整治和朱尔屯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全区水环境治理全面达标。推进净土行动,开展重点行业危险废弃物专项整治,完成重金属减排目标,土壤环境更加安全。划定大东区生态保护红线区7处,沈阳汽车城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六、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对外贸易屡创历史新高。2016年—2020年,与全世界12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货物进出口贸易,预计全区进出口总额累计达2292.3亿元,占全市比重是49.2%,年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服务贸易统计和跨境电商实现了零业务的突破,成立了沈阳市首家跨境电商贸易产业协会,建设了全区第一个海外仓,引入了第一家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全区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0.8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支持汽车、建筑机械、建材等产品出口,华晨宝马iX3、上通北盛的雪佛兰新一代创酷首次拓展全球市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辽宁健康丝路•中巴国际基因与细胞技术研发及产业转化中心项目启动,拜澳泰克生物医学集团与巴基斯坦DEA集团正式开展合作,为中巴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发及产业转化提供了更多的合作空间。加强对外交流,推进了沈大内窥镜与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等合作项目196个。实际到位内资444.2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78亿美元,占全市的14.2%。

七、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

打造功能完善的品质大东。新建、改造、提升173条道路及小区配套路,改造街路积水点13处,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5.4万个,改造供水管网66公里、供暖管网80.7公里,新建64座水洗公厕、15座垃圾转运站。启动投资53.3亿元的汽车城基础设施PPP项目,建成龙之梦公交枢纽、文官物流园、北海桥下等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同时充电桩覆盖范围逐渐向大悦城、金地檀悦等商住区域拓展;完成5G基站建设535个。为430个老旧小区引入物业管理;以八王寺街124号等为试点,探索为既有小区加装电梯。强化智慧城管平台功能,高效解决市容问题22万余件;深化环卫市场化运行,提升了市容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改造提升和建成了一批景观风貌好、功能设施全、生态效益明显的公园广场及街边游园,修复沈海公园、万泉公园等园林设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坚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保障改善民生。预计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572元,是2015年的1.31倍。累计新增就业8万余人,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成榆林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城市立方等15个小区1万余户已售商品房解遗办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26中学、205小学、尚品东越学校(小学部)竣工开学,完成1中、136中学、盛京小学、富力幼儿园等维修改造项目,完成幼儿园治理和34所学校“厕所革命”任务。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文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运营,填补北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空白;推动安宁疗护中心示范建设,打造医养结合、临终关怀等服务品牌。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完成36处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2个社区养老服务站、13个民办养老院建设,新增养老床位1385张。推进沈阳市民族工业文化博物馆、区史馆筹建;成功举办区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首届职工运动会,持续开展“拥抱新时代,百姓大舞台”演出等公益文体活动,区域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

九、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迅速建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党员干部带头拼搏,广大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坚守一线,建立起三级疫情防控网络,利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对境外、域外返区人员建立了排查、溯源、隔离、检测、救治、管控的闭环管理体系,有效构筑防御阵地。紧急拨付抗疫资金6777.8万元,迅速设立5处发热门诊,启动PCR实验室建设,建立了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平时服务、战时应急的防疫物资储备体系,目前防疫物资满足疫情防控需要。

总体来看,“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基本完成,《规划纲要》提出的15项主要规划指标中,约束性指标5项,全部达到规划目标;预期性指标10项,其中6项指标提前达到规划末期目标或符合进度要求,但受辽宁省做实经济数据、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等4个预期性指标没有达到末期目标。具体完成情况见表1。

表1:“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2020年目标

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7左右

1.3

预期性


2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7

34

预期性


3

棚户区累计改造户数(户)

7410

*9560

预期性


4

每万人发明专利数量(件)

11

12.9

预期性


5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48.4

48.7

预期性


6

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

9124

11520

预期性


7

互联网普及率(固定家庭宽带普及率)(%)

85

100

预期性


8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7.5以上

5.6

预期性


9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6

*8

预期性


10

人均预期寿命(年)

81.94

80.9

预期性


1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按照沈阳市对大东区考核指标确定

3.04

约束性


12

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吨)

沈阳市2016年以来对大东区无该指标考核要求。

约束性


13

氨氮排放减少(吨)

约束性


14

二氧化硫排放减少(吨)

目标为到2020年累计减少1402.53吨,“十三五”期间累计减少2514吨。

约束性


15

氮氧化物排放减少(吨)

目标为到2020年累计减少628.14吨,“十三五”期间累计减少1111.69吨。

约束性


备注:“*”表示累计数;“△”表示2019年数据。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将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充满挑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东区既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风险多发的严峻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深度变革,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关系中不公正不平等现象依然突出,全球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新一轮经济危机爆发风险加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能源变革、产业革命大幕开启,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并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带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塑,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将主导全球产业竞争和分工模式,全球进入智能互联时代。国内外科技竞争空间激烈,大东区既迎来重塑产业链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科技创新能力的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发展方式正在由原来的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国拥有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正努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从自身来看,大东区进入了结构升级、动能转换、空间拓展的关键阶段。中央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新时代大东区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沈阳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大东区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有利于实现借势发展。“十四五”时期大东区域内东塔机场、华润热电、辽沈工业集团火工区等重大搬迁项目启动,发展空间加快拓展。华晨宝马加快产品升级,拜澳泰克、沈大内窥镜等高科技企业稳步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持续优化。大东路历史文化街区、堂子庙巷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顺利推进,京沈合作项目稳步实施,新动能持续发展壮大。大东区振兴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着诸多考验。产业结构单一,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创新驱动作用有待强化,开放合作仍需进一步拓展;民生及社会治理领域仍存在短板,距离百姓期待还有差距;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工作作风还需进一步转变。面向未来,大东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既要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又要直面困难和挑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章 把握发展规律,描绘振兴发展宏伟蓝图

“十四五”时期,大东区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信心、奋发有为,不断开创大东区振兴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市委具体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聚焦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深入落实“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坚持“汽车制造立区、文化旅游强区、融合发展兴区”,完善“两区三轴八片区”的总体格局,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建设实力大东、活力大东、智慧大东、生态大东、人文大东,奋力开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确保大东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根本保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大东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共同富裕方向,把增进群众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第一要务,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广泛汇聚资本和资源,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守正与创新、秩序与活力的关系,系统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相统一;坚持打基础利长远,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瞄准目标、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把大东的事情办好。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及建设现代化城区的目标为引领,破解大东区在新经济、新动能、产业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补齐发展短板,壮大原有优势,优化产业空间,确定重点任务,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向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

第三节 发展思路  

1.主动担当作为,全面融入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抓住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机遇,全面嵌入,借势发展,围绕沈阳“一枢纽四中心”的建设目标,谋划大东区“十四五”的发展方向、发展定位,力争在先进制造、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方面积极承载沈阳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

2.坚持汽车立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把握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后市场开发等产业链新环节,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填补空白产业,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多点支撑、多业并举。

3.推动文商旅融合创新,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围绕建设大东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串联21个文化点位,辐射东中街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打造现代时尚与历史古迹相得益彰文商旅融合典范。依托中粮大悦城,瞄准“90后”消费人群,打造充满活力、彰显个性、魅力时尚的“青年谷”,建成购物、娱乐、餐饮、学习、工作的新地标。立足清文化、民族工业文化、抗战文化、现代工业文化等特色文旅资源,发展特色旅游,打造大东文商旅的靓丽名片。

4.完善城市治理,建设现代化高品质新城区。围绕补齐城区短板,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计划,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的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市设计水平和区域形象,将城市更新和文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设美学城区。完善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营造整洁、美观的环境。以二三环之间土地开发、东贸路沿线重点区域改造为重点,以高端产城融合项目为抓手,带动城区面貌加快改善,打造现代化高品质新城区。

5.实施人口发展战略,加快人口集聚。加快城区建设和产城融合进度,促进人口与产业协同聚集,城市与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引进新兴产业企业,培育工业新兴门类,支持服务业市场主体快速成长,促进人口集聚。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落实人才政策,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大东。

6.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以内需驱动为主,高质量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模式,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完善技术、人才、土地、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融入统一市场建设。完善产业链条,使之更好地嵌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维护好国际供应链,支持外向型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发展目标

2035年远景目标。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省、市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大东区经济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建成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大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大东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外贸进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平安大东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立足于传统燃油汽车基础,积极融入全球汽车产业新能源化浪潮,拓展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前沿领域,坚定不移做强汽车产业生态链;立足于东中街现代服务业基础,以文化基因植入提升服务内涵,全力推动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建设,带动文商旅融合发展;立足于城市建成区基础,坚持拓展新空间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协调推进,以高端产城融合项目为引领,全面提升城区品质,全力打造沈阳东北部重要增长极,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确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力争走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前列。到2025年,将大东区打造成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生态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具体目标:

——发展能级跃上新台阶。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高质量发展迈出重要步伐,增长潜力充分发挥,新动能不断壮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增长水平与全市保持同步,并力争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企业等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比较彻底解决,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人才集聚能力明显增强,核心创新指标进入全市前列。开放水平显著提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更高水平开放型新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营商环境取得新突破。营商环境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政务环境更加便捷高效,法治环境更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更加诚信规范,行政效能持续提升,基本形成法治良好、办事方便、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

——社会文明展现新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实现文化强区。

——生态文明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减少,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城区绿化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城区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二环以北新城区道路、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通过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和规模、发展优质教育等举措,形成人口总量平稳增长机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新增实名制登记就业人数5.5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治理效能得到新跨越。社会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模式不断创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平安大东、法治大东、信用大东、智慧大东建设全面深化,现代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表2:“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表

序号

领域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预计数

“十四五”

末期目标

指标

性质

1

经济

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726.9

1000

预期性

2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1564.2

2250

预期性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6.7

5

预期性

4

创新

驱动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7

4.3

预期性

5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100

150

预期性

6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2.89

15

预期性

7

民生

福祉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1.5

力争高于经济增长

预期性

8

控制失业人员人数

11946

1.4万以下/年

预期性

9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

4.5

4.6

预期性

10

义务教育巩固率

%

100

100

预期性

11

人均预期寿命

80.89

81.3

预期性

12

绿色

生态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3

按市对区考核指标确定

约束性

1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市对区目前无考核

按市对区考核指标确定

约束性

14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78

80

约束性

15

建城区绿化覆盖率

%

39

41.8

约束性

第三章 优化国土空间,完善区域发展格局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布局目标,结合区域内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要素,高质量构建“两区、三轴、八片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第一节 “两区”格局

立足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以望花街—北大营路—沈铁路—二环路—沈吉铁路线为分界,形成北部汽车产业集聚区、南部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两大空间格局。

北部汽车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74平方公里,主要是以集聚汽车生产及相关配套为主、楔入生态空间构成的功能区,“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汽车产业生态,以突出产业集聚、区域协调、产城融合为导向,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划汽车产业区、产城融合区、生态文化区等板块,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生态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南部商贸服务业集聚区。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重点围绕沈阳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优科技创新、生态宜居、文化创意、交通枢纽、对外交往等功能,依托新玛特、大悦城、龙之梦亚太城等,着力推进东中街现代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打造现代化高品质新城区,积极承载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更多功能。


第二节 “三轴”格局

依托区域内城市主干道,按照轴向拓展,构筑纵向贯穿城区南北的三大发展轴,串联区域关键性战略节点和功能区,承载生产要素流通功能。

合作街—北大营街发展轴。基于合作街、北大营街,向北贯穿劳动路、轩盛路、轩通路,直达最北侧大望街,串联产城融合区、新能源零部件片区、传统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区,成为贯通大东区南北最长的轴线,释放轴线两侧经济活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重点改造原北大营海鲜市场周边区域,引进独角兽牧场及创新孵化基地,建设集研发、培训、孵化、交流于一体的科创平台,打造大东融合创新发展轴。

联合路—榆林大街发展轴。基于联合路、沈铁路、榆林大街、辉山大街,向北连通沈北新区,串联产城融合区、生态文化区、传统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区。重点打造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布局运动娱乐赛事等业态及研发、检验检测、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大东汽车文化发展轴。

东顺城街—东望街发展轴。基于东顺城街、东北大马路、东望街、东望北街,串联文商旅融合区、现代物流区、传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区,连通沈北新区核心区域。沿线除了华晨宝马、华晨雷诺金杯等外,还有拜澳泰克辽宁生物综合细胞资源库等重要节点,重点发展整车生产、文商旅、生命科学、现代物流和汽车后市场等产业,打造大东综合性发展轴。

第三节 “八片区”格局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产业发展、专业街区、公共服务、生活配套等城市功能,沿历史街巷、人文环境、产业园区等特征分界,分区控制,塑造特色空间,形成八大功能片区。

一是传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片区。包括华晨宝马、华晨雷诺金杯、华晨中华等整车生产区域,推进汽车整车企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重点推进新能源整车的生产,提升汽车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是传统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片区。主要是汽车城北部的汽车及零部件集聚区域,通过延链、补链拓展汽车零部件配套领域,促进零部件配套企业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着力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

三是智能网联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片区。把握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抢抓国家新基建战略下“电氢并行”的汽车动力革命新机遇,在朱尔、木匠区域规划新的功能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

四是产城融合片区。以轩兴四路为中心,依托H型城市地铁等公共交通轴线,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站城一体化。在轩兴四路上布局核心商圈,发展社区商业,建设商业综合体。重点为产业区完善居住、医疗、教育、文化等配套功能,推动生产与生活融合发展,打造汽车城综合服务区。

五是生态文化片区。在二三环之间,沿榆林大街东侧、东望街西侧向北连接东北绿楔,并向西延伸的带状公园区域,依托东湖水库等资源,打造以汽车文化为主题的特色生态文化区域,嵌入运动、娱乐、赛事等新业态,打造集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区。

六是现代物流片区。以建设贸易大区为目标,以东站物流枢纽为依托,以中欧班列东站节点为支撑,打造国际物流直通车,带动周边地区物流相关产业发展。

七是文商旅融合片区。以大东路、东中街为核心,集聚融合总部经济、电子商务、商务服务、文旅休闲等功能。依托铁锚1956文创园、沈阳市民族工业文化博物馆、三陵衙门等多个文化点位,发展高端商业、特色文旅、数字经济、网红经济等经济业态。

第四节 优化拓展城区发展新空间

“十四五”期间大力优化拓展发展空间,抓住国家及省、市、区各级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契机,将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城市规划用地性质调整相结合,通过高水平规划、高效率土地整备、高标准环境打造、高起点招商引资,谋划大东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促进要素集聚,打造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重点加强二三环之间改造提升。坚持生态城市和产城融合建设理念,以辽沈工业集团火工区搬迁为契机,围绕未来城市拓展和项目引进,结合土地征收与村屯改造、产业布局,重点推进10平方公里望花区域综合开发。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公园、地质公园,融入服务、休闲、娱乐等业态,全面提升城区功能、城区活力和城区形象,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诗意栖居的生态化、产业化、智能化花园城区。

拓展新开河、南运河两岸综合功能。依托运河两岸生态廊道,围绕拓展城区滨水区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发展新开河沈阳大学至一环段的水岸经济,高标准建设生态景观,嵌入汽车文化主题街区、文化公园、音乐广场、健身跑道等元素,发展休闲文化等服务业态,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活力时尚的现代化城区。

推动重点区域搬迁改造。以华润热电环保搬迁为契机,彻底解决制约东部城区的生态瓶颈。高水平建设1平方公里东贸路沿线区域(原沈海热电厂及周边区域),建设集居住、商业、教育、休闲等功能为一体、布局完善的城市新兴高品质生活区。超前谋划东塔机场搬迁改造后的城市功能,彻底改善该地区的城市面貌,带动全区建设高品质城区。

第四章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首诊首问,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方向,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意识,着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

第一节 办事方便

对标国内外营商环境先进地区,坚持以市场为中心,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减办事环节,提升办事效率,改善企业和群众办事体验。

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意识。推行“把自己摆进去”“我就是营商环境”的政务服务方式,推行“企业优先、人民群众优先”的政务服务理念,推行“上午能办的事不要拖到下午,今天能办的事不要拖到明天”的政务服务效率,推进办事服务模式创新。持续推动政务服务从“可办”向“好办”“快办”“实办”转变。

深化“放管服”改革。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50%以上企业开办申请实现当场办结,审批时限平均压缩至法定时限70%以下。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在强化提前预审、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基础上,推动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分离,在重点环节探索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深化一般工业项目带方案出让“七日工作法”,推动宝马项目“摘地即开工”服务模式。

全力推进“一网通办”。整合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资源,以数字化政务为核心,全面应用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网上支付等互联网支撑能力,依申请类政务服务全部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实现不见面审批。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规范事项名称、权力类型、申报材料、内部流程等实施要素,取消无法律依据及兜底材料,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跑一次”成为上限、“不用跑”成为常态。

第二节 法治良好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是最好营商环境”这一重要论断,完善投资者的“司法体验”,创新纠纷解决理念,把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融入司法全过程。

健全营商环境执法体系。深化法治大东建设,尽快建立完善符合法治化营商环境发展方向和改革创新要求的执法体系,完善行政执法部门执法程序,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同监管,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探索跨部门综合执法。推进“三书一表”制度,积极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

构建公正司法运行体系。以高效解决商事合同纠纷为导向,形成权责明晰统一、规范有序的司法运行体系。建立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整合政府部门、检察院、法院以及仲裁机构、公证机构、人民调解组织、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等化解纠纷力量,推进“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平台建设。

强化政务诚信体系建设。扎实开展政务诚信工作,按照“三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规范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行为。坚决治理“新官不理旧账”问题,常态化开展政府失信、办事难等专项整治,着力解决政府长期拖欠工程款、招商承诺未兑现等问题,维护市场主体权益。

第三节 成本竞争力强

积极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政策,着力降低企业税费、用地、用能、物流、融资等成本,打造成本洼地。

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要做好“市场主体的服务者”,以简化审批、优化服务便利投资兴业,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对符合条件的涉企经营许可证直接取消审批,改为备案。严格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收费清理政策,动态调整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各项收费不高于同类地区水平。

降低企业经营性成本。帮助企业减轻负担,落实好减税降费措施,多措并举全面降低企业用工、用地、用能、物流和融资等综合性成本,积极涵养经济生态,全力打造企业发展高地、成本洼地。

优化企业政策供给。梳理排查支持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体系,制定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支持政策、全产业链服务机制等,形成顺向政策合力。健全和完善商会、行业协会、企业等政府服务对象参与涉企政策文件制定的具体操作办法,切实做到问需于企、问计于企。依托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及时公开涉及市场主体的规划、产业、税费、融资、奖励、补贴、创业、创新、人才、市场等政策,建立多元政策解读咨询解答辅导机制,提高政策知晓度。

第四节 生态宜居

系统推进、同步优化政治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创新生态等大生态建设,不断涵养全区发展生态。

净化政治生态。突出政治标准,自觉增强维护政治生态的责任意识,依托全市行权管控平台、正风肃纪大数据监督平台,构建行权治理体系,实现科学配权、改革限权、阳光示权、全程控权,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政府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打造“亲、清”政商关系,减少权力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守护自然生态。树立生态环境也是营商环境的理念,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和城市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建设更加绿色宜居的人居环境。

优化社会生态。提高社会文明进步水平,提升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应对社会生态新变化,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宜居城区、生活社区,打造富有时代感、具有吸引力的幸福生活场景,吸引更多的人到大东投资兴业、工作生活,让更多的人才了解、向往、扎根大东。

营造创新生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相结合,推进协同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全面加强创新环境建设,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生产关系,倾心倾力引育新动能。

第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以深度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到2025年,全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国有资本活力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第一节 统筹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合理配置资金、土地、技术、能源、管理等要素资源,构建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统筹配置,加强全局性战略管理。

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工业用地市场供应机制,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加强土地要素挖潜提质增效,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制定“标准地”政策。加快建立土地开发利用的约束评价机制,持续提升园区“亩产效益”。

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和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打破户籍限制,推进大东区剩余的农民市民化,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完善促进人口流动的政策,发挥新配建10万平租赁用房杠杆作用,强化驻区企业员工落户支持,推动产业与人口协同发展,进一步促进人才汇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着力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吸引急需紧缺的产业骨干人才、研发团队到大东区发展,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大东区转换发展动能提供重要支撑。

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强银企对接,鼓励银行开发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产品,增加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支持区内各类产业基金的发展,帮助企业积极申请利用国家及省市的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是中央37号文件提及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和中俄发展基金等。完善企业挂牌上市梯度培育机制,加强挂牌上市后备企业库建设,支持沈大内窥镜等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强资本要素运行监测,着力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节 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围绕建设“宜业、宜居、宜商,生态、绿色、智慧”的综合性工业园区,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健全公共配套和保障体系,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开发区在开放引领、产业集聚、制度创新、环境优化、服务提升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做好开发区改革“后半篇文章”,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更加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更加激励竞争的人事薪酬管理制度、更加系统集成的政策支持体系,打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环境,推动开发区成为全区项目建设、转型发展和开放创新的主阵地、主战场。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做实“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做强汽车城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推进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探索组建产业基金和多元融资,持续提升资源配置、资本运作、产业引导专业化能力。

推进集约发展。落实“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要求,合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切实提高投资强度,追求“亩产效益”。通过“腾笼换鸟”,积极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利用等存量资产和土地资源。研究推广“飞地经济”模式,建立跨开发区产业项目利益分享机制。将绿色增长、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建设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推动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不断壮大产业链,引导和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擦亮开发区汽车产业“金字招牌”,真正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地标,加快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三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扩大国有资本规模和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到2025年,力争国有资产总额达到300亿元。

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按照“行业相同、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完成脱钩企业以及事转企单位进行重组和资源整合,推动资产集中、资本集聚、资金集成、资源集约;全面出清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资产变现、财政补助、协商和解等多渠道,分类施策做好“僵尸企业”处置等工作。

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董事会建设,基本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积极稳妥、分类分层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引资本”和“转机制”有机融合。

基本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提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健全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第四节 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全面落实惠企政策,激发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

全面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推进“万人进万企”活动常态长效化开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地区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协会商会及时向民营企业提供市场信息行业动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人事招聘、档案管理、技工培养等方面难题,持续深化“四项对接”,认真谋划实施产融、产销等对接活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扩宽企业诉求渠道,搭建大东区企业服务网络平台,形成企业诉求提交、分派、研究、处理、跟踪、回访、评价闭环。

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制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多措并举全面降低企业用工、用地、用能、物流和融资等综合性成本。落实高层次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税收补贴、落户安置、子女就学等政策,扩大技术工人“订单式”培养规模,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支持企业管理创新,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成长工程,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发展。

着力培养优秀企业家。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鼓励民营企业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提升企业话语权,增加企业参与感。实施民营企业家培养行动,组织民营企业家开展合作交流、学习交流、培训班等活动,打造一批优秀民营经济领军人才,提高企业内部驱动力与创造力。

第六章 推进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动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第一节 加速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的梯度,着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推动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发挥大型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驻区央企、整车厂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推进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开展重大项目和技术联合攻关,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持续实施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工程,支持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形成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研发能力强、市场对接精准的具有示范效应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中小型企业加快创新转型,顺利度过“孵化期”,成长为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科技企业。

拓宽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渠道。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促进科技企业创新、搭建双创载体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发挥政府在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科技立项等方面的导向作用,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和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政策。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科创板)融资,培育风险资本运作的市场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依托市级各类产业基金平台,促进银企对接合作,解决科技企业的资金瓶颈难题。

推进科技企业评价与认定管理。依托各创新创业载体,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引导企业规范化管理,强化技术创新意识。梳理登记备案的科技类企业,强化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产业协会、联盟的工作互动,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宣传工作,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与服务便利化。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150家。

第二节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搭建并完善创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和创新苗圃等示范工程,实施大孵化器战略,构建优势产业创新网络,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创业孵化生态。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各类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孵化器引进、培育和集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孵化方向,实施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相结合的大孵化器战略,由“孵化单个企业”转向“孵化整个产业”。完善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服务功能,在孵化项目、运营团队管理、产业集聚等方面更加突出专业化,形成产业链条式发展。持续推进闲置厂房等存量资源利用,着力布局创新加速器与科技园区相结合的孵化载体,促进创业创新孵化基地提档升级。

构建优势产业创新网络。依托汽车产业优势,做长汽车产业链,做宽生产性服务业面,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支持华晨雷诺金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在大东区发展,推动华为智能网联汽车云创新中心发挥功能,积极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服务,提升电子商务和服务平台水平。依托沈阳市规划建设的辽宁实验室体系,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力争在战略前沿技术、核心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等领域寻求突破。

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东北科技大市场、沈阳市科技条件平台等资源平台,鼓励科技型企业更多地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技术、人才、设备等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好沈阳市创新券等优惠政策,加快新产品开发。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推进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公共技术服务、科技融资担保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成果评估、管理咨询、技术认证、专利代理等服务,建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信息共享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实施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工程。加大扶持力度,扎实做好创业担保贷款工作,落实各类创业补贴政策,扩大创业扶持企业范围。培育创新环境,利用新闻媒介、自媒体、网络平台等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创业政策,深入开展“创业大讲堂”、“城区青年创业大赛”等活动。加强创业服务,建立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团队。通过线上服务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项目路演、创业沙龙、讲座,为企业间交流、合作、发展搭建服务平台。

推动国际创新合作。深化沈大内窥镜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合作,研发可承受高温高压消毒的高端高清内窥镜,替代国外产品。推动拜澳泰克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合作,进行分子诊断领域产品研发;与德国马克思—德尔布吕克国家分子医学中心合作,进行干细胞药物转染效率改进研发。

专栏1  创新创业重要载体建设

1.围绕“双创+企业”“双创+楼宇”“双创+园区”“双创+高校”的模式,鼓励各创新主体建设专业化双创载体。重点推进拜澳泰克建设生物医药特色双创载体;引导龙之梦利用闲置空间引入专业化团队,打造高品质双创载体;推进龙腾时代产业园、联东U谷研创园,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建设众创空间、加速器等产业化双创载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支撑平台。

2.与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优质团队紧密结合,打造高品质的科技产业园区。重点建设香江国际科创中心项目。由深圳香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拟在原北大营海鲜市场南地块,围绕服务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建设香江独角兽牧场、国际科创展示中心、众创联合办公空间、路演中心、商业配套、智能新产品居住示范小区等。

第三节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和人才支撑作用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创造有机结合。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瞄准大东区产业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融合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公司等,提升矩阵式的研发能力,在关键技术和核心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传统燃油汽车及传动总成能力等方面关键技术,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中之杰产业技术研究院及航天新光集团、浩博实业等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促进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融通发展,带动产业链技术群体性突破。

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针对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科学分析人才需求,逐步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市场化培训为重点的紧缺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等专业院校优势,为企业输送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积极推进与驻沈高校战略合作,建设人才培育基地,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市、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导向作用,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鼓励高层次人才到大东区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建研发机构、科研项目联合公关、兼职等方式柔性引进所需人才。加快引才引智载体建设,拓宽引进国外专家和国外智力的领域。

专栏2  重大科技项目

1.拜澳国际生命产业综合体。以打造共享型生命科学产业平台为核心,形成研发—孵化—转化—生产—共享等相关联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性园区,选择国内外优势人才、项目、企业落户,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企业、核心技术、核心人才的高端集聚区。

2.通用航空智能信息技术创新中心。支持民航东北通信网络公司建设通用航空智能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开展通用航空智能化数据信息处理和共享技术研发和应用,解决制约通用航空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3.传感器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支持国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传感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拓展“新型传感技术、管道智能检测技术、高端智能装备技术”等技术中心,解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第七章 做强汽车产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水平现代化,坚定不移做强做优汽车产业,培育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250亿元。

第一节 做强做优汽车产业生态链

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着力推进整车企业转型发展,不断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构建新型汽车产业生态链,将大东区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重要汽车产业基地。到2025年,汽车整车产值达到1900亿元;零部件产值达到25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力争达到10%。

建设先进的整车生产体系。构建以华晨宝马等整车企业为龙头,以德科斯米尔等零部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现代化整车生产体系。以中高档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为主攻方向,推动整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电动化迈进。依托华晨宝马产品升级项目(大东工厂)、上汽通用北盛新产品项目、华晨雷诺金杯Master商用车系列车型等项目,推进整车企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要素保障、产业配套、发展空间等方面对整车厂新项目建设、生产线改造、技术升级提供支持,鼓励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

完善新能源汽车生产体系。深入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电动沈阳”计划,以融合创新为重点,以产业化、规模化为导向,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体系创新,推动大东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汽车控制器等关键技术优势持续扩大,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生与“大三电、小三电”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互为依托的产业布局。围绕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和服务等全价值链环节,加快现有整车企业产品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落实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支持华晨宝马iX3和5系插电式混动汽车扩大市场份额,推动新能源车型更新换代。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并行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

夯实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通过强链、建链、补链、延链,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提升企业层级和配套水平。围绕华晨宝马、上汽通用北盛等整车企业产品升级需要,做大做强德科斯米尔、波森等零部件领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提高零部件企业知名度。推动华通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积极与国际国内知名零部件企业对接,围绕底盘系统、汽车电子等薄弱环节,培育引进一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促进零部件配套企业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完善汽车产业支撑和创新体系。坚持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方向,构建现代化制造体系,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中启动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项目。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华晨雷诺金杯研发中心等整车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德科斯米尔等关键零部件研发机构建设,鼓励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资源,搭建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和模块化平台,打造柔性化架构,通过共享技术和成本优化,推动汽车产业前端的研发、设计和采购等环节、汽车中间制造环节以及汽车售后等后端环节的集成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拓展汽车后市场服务。深挖汽车后市场潜力,推动汽车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引导汽车后市场服务向品牌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构建整车—零部件—后市场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引导汽车企业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引入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服务外包、客服中心等新兴现代汽车服务业项目,优化拓展新车销售服务、二手车交易服务、汽车职业技术培训、汽车再制造、汽车金融、汽车保险、汽车文博等汽车后市场领域,带动汽车物流、电子商务等相关服务业同步发展,链接汽车研发设计和检验检测等内容,推动大东区汽车产业由制造加工向纵深产业链延伸与横向产业拓展相结合发展。升级改造国瑞汽配城,引进国内知名后市场企业,打造汽车改装、保养、体验、车友交流为一体的后市场服务城。

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建设。利用5G网络,推动人、车、路和环境的无线通讯和信息交互,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鼓励和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引进汽车电子方面的企业,探索多领域联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大东区“一云、一区、一中心”建设和车创沈阳汽车创智城建设,促进智能网联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智造和智创中心。

专栏3  汽车产业重点项目

1.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产品升级项目(大东工厂)。总投资93亿元,项目新增土地面积约91.3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77.5万平方米。扩建冲压车间、车身车间及涂装车间,新建总装车间,对原有物流内部储存区域进行重新规划,新增部分公用及生活设施。建成后新增一款中高档SUV车型。

2.华晨雷诺金杯产品升级建设项目。总投资37.29亿元,对原华晨金杯各车间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新建涂装二车间,引进雷诺产品的冲压模具、夹具,在原有华晨金杯生产线基础上对总装、焊装、涂装生产线进行适应性改造,改造后实现金杯、雷诺两大系列产品混线生产。

3.德科斯米尔扩建项目。总投资9.25亿元,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德科斯米尔内饰件项目,占地面积约3.1万平方米,拟建设新厂房,为宝马提供内饰件等核心部件产品配套;德科斯米尔新能源汽车高压线项目,总投资1.1亿元,租用4000平方米厂房,为宝马、奔驰新能源汽车提供配套;德科斯米尔线速项目,占地面积12.8万平方米,建设新厂区,主要为华晨宝马3系、5系、X1、X3提供配套。

4.车创沈阳汽车创智城项目。总投资1.6亿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设研发中心及部分标准化厂房。该项目打造立足东北辐射全国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智造&智创中心,区域性汽车产业总部基地。打造专注于节能与智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集约型智造基地,形成一个垂直、国际、创新的汽车产业园区示范标杆。

5.沈阳长友车轮装配基地项目。总投资6亿元,占地面积约6.8万平方米,新建标准厂房、办公楼、员工宿舍、停车场,新建自动车轮装配生产线以及配套设备。项目引进德国先进生产线两条,利用了二维、三维激光照相智能识别,数据库,PLC,物流数据追溯,流体测量,震动测量等先进技术,基本涵盖了工业4.0的技术元素,建成后将成为行业领域内智能化一流的生产装配基地。

6.名华模塑新建大东工厂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项目新建一幢厂房车间、一间配套仓库及附属设施,引进喷涂生产线、注塑机等先进机械设备,建成智能化汽车内饰生产车间。

7.华通科技工业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标准化工业厂房、综合办公楼宇、综合辅房及基础配套设施。

8.航运汽车模具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为华晨雷诺金杯配套生产相关汽车模具。主要建设生产中心、办公中心、仓储中心,建设生产线及购置相关配套设备等。

9.波森尾气系统(沈阳)有限公司扩建项目: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扩建第四车间,用于建设排气系统生产,排气系统总成焊接组装。

10.沈阳敏能新能源汽车电池盒项目。总投资4.2亿元,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主要为宝马3系、5系、X3等车型进行新能源汽车电池盒配套。采用德国进口最先进设备及世界领先水平的焊接冲洗生产工艺,为沈阳第一家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项目。预计到2025年可实现年产能20万台套、产值超过10亿元。

11.瑞诺司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主要建设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为宝马X5提供前后轴配件、智能装配服务,引进汽车零部件相关生产设备、机械加工和装配设备,物流运输设施和仓储设施。

12.帕卡濑精智能工厂项目。总投资1.1亿元,建设智能化工厂、自动化防锈加工厂、智能仓库等。

13.棚泽八光模具表面加工项目。总投资1亿元,采用日本先进技术进行模具皮纹表面加工生产,主要为华晨宝马提供配套。

14.美嘉帕拉斯特汽车内饰生产线总成项目。总投资1.3亿元,主要为宝马1系、2系、3系、5系、X1电动车等产品提供注塑件等产品配套,新工厂达产后将摆放33条生产线。

15.马瑞利汽车底盘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为华晨宝马G4X车型提供汽车底盘部件等配套服务。

16.上海地毯总厂内饰件项目。总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主要为宝马新五系等车型提供配套服务。

17.伍尔特工业园扩建项目。总投资1.9亿元,包括两部分。一是阿诺德公司增加新生产线、新生产废水处理设备并升级现有生产设备和工艺;二是伍尔特电子公司新建生产车间,以满足新业务需求。

18.梦达驰汽车系统项目。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为宝马3系、5系、X1、X2、X3、3系新能源提供落水槽、底护板、轮罩等产品配套。

19.神通科技汽车零部件项目。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为宝马、通用、日产、大众等整车厂提供发动机罩盖、手套箱、内门把手、外立柱高光等内外饰产品配套。

20.大东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一期)。总投资5340万元,建设虚拟仿真测试场及封闭场地。虚拟仿真测试场包括车辆仿真平台、实时仿真设备、场景数据库搭建、自动驾驶算法开发、训练及数据服务等。封闭测试场主要包括目标车、目标假人及驾驶机器人系统、RSU路测单元、云平台及信号控制等和交通标识改造等内容。

第二节 加快数字化发展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华晨宝马、延锋安道拓等区内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深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在生产环节的应用实践,努力提升生产设备联网率,实现生产过程可视化,开展全工序智能装备取代人工的研究测试,进行无人生产线/车间的探索尝试。推进行业专用设备数字化改造,加快企业智能化升级,实现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推进大数据综合运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依托铁越智联云仓物流,构建智能化城市快消品物流仓储中心,向制造业企业推广数字管理经验,支持帕卡濑精等企业引入精益管理。依托沈阳华为云、紫光云等平台,加快实施企业上云工程,推动企业实现业务、数据、设备上云上平台。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汽车电子为核心,围绕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驾驶组件测试应用等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以汽车电子等为重点的数字产业发展格局和数字产业生态。支持科大讯飞等企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数字化转型与社会治理、教育、医疗、汽车产业等领域应用。

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5G技术应用,依托汽车产业基础,对接华为等企业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科研机构,推动华为(沈阳)汽车智能网联创新协同中心、无人驾驶测试区等项目建设。

第三节 振兴发展传统轻工产业

深度挖掘轻工业发展潜力和优势,在设备自动化、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推动企业提质增效,推进传统轻工产业向高端化和高质量迈进。

集聚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坚持市场化方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优化食品、饮料、白酒等传统轻工产业布局,提升集聚发展水平,做优做强老龙口、八王寺等轻工业知名品牌。

优化发展服饰产业。引导企业在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等方面全面发力,打造高端、特色产品,带动和促进亿茂服饰、沈阳东盛高裘等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第四节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健全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引入高端资源,打造创新生态,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

生物科学及医疗器械产业。依托沈阳拜澳泰克生物医学集团,利用其掌握的生物大反应器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生物仪器研发—病原体快速恒温检测仪关键技术等细胞工程、基因工程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形成产、学、研、医一体化生物医学全产业链。以沈大内窥镜为依托,重点支持窥镜产品精密玻璃模压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现代医疗服务及数字化医药装备制造和手术机器人、可穿戴医疗设备等高技术器械,以红药集团为龙头,集聚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以中成药为主,研、产、销为一体的医药制造产业。

布局具有竞争力的未来产业。跟踪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立足大东区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对接沈阳未来产业布局,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物联网、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等未来生产领域,做大做强智能汽车、无人机、智慧交通解决方案等未来交通领域,深度挖掘智能诊疗、生物技术、智慧养老等未来健康领域,探索突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未来信息技术领域,谋划未来产业体系。

专栏4  新兴产业及数字化建设项目

1.智能水下仿生机器人产业化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主要内容包括大型海洋生物仿生关键技术创新应用、4.5米级系列观赏机器鱼研制试验和生产条件建设等。

2.关键生物医学滤光器件产业化基地项目。总投资3000万,面向防疫诊疗检测设备及医学体外诊断检测设备应用需求,研制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设备应用的光学薄膜滤光器件系列产品,建设年产50万件光学薄膜滤光器件产品线,满足国内包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设备应用的RT—PCR检测等分子诊断应用、免疫诊断、生化诊断、即时诊断(POCT)等体外诊断检测分析设备应用的关键光学薄膜滤光器件需求。

3.沈大内窥镜产品精密玻璃模压关键核心技术及内窥镜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精密玻璃模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国内产品设计和工艺的瓶颈,对内窥镜系列产品进行升级改进,主要提高医疗硬性腹腔镜和关节镜的各项光学指标,并达到进口产品水平。内窥镜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采用大视场、高景深的图像采集模组和高发光效率的 LED 冷光源研制柔性双目内窥镜,近端采用片簧驱动的高刚度展开,远端采用丝驱动的灵巧操作,并采用超弹性镍钛合金一体化的柔顺蛇骨等技术,开展普外科和泌尿外科单孔手术机器人的临床研究,建立机器人临床操作规范。

4.科大讯飞东北地区总部项目。总投资6亿元,计划设立区域总部,包括研发中心、软件团队的办公区域、人工智能机器人及翻译机的生产区域。项目包括三期:一期拟选择龙之梦长峰中心,搭建沈阳市人工智能展示体验中心及办公,后期拟成立双创加速中心;二期拟建设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AI智能产业园,引进军通集团总部等徽商。三期拟引入科大讯飞产业加速中心,建设大规模应用场景展示馆。

5.长宽网络互联网医院云平台项目。总投资1130万,将联合实体医院打造辽宁省唯一互联网医院云平台,包含在线问诊、在线处方、家庭医生系统、预约挂号、患者管理、远程会诊、在线教育等功能。

6.寰亚数字化经济产业园区。园区拟设立在龙之梦长峰中心31楼,建筑面积2046平方米,按一体数字化经济管理,打造全供应链产业信息共享。下一步将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和业务量级分步成立商情汇集中心、物流指挥中心、市场运作中心、大数据结算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并应用5G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实施数据管理和数据安全配置。

第八章 提升规模能级,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促进消费升级为基本统领,以高质量供给为引领,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便利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着力构建“一核两极”的空间布局,即沈阳东中街商贸服务业集聚核、汽车城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极和文旅产业增长极,建设贸易强区。

第一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

以东中街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核心和抓手,重点打造“商贸商业服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功能区,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功能能级,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商业升级、商务聚集、文旅创新、数字加持的新型现代化城区。

创新传统商贸服务业发展模式。加快东中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升级,综合提升商业街区商贸流通、商务会展、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功能,加强商贸服务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结合,积极引进“互联网+”等新兴业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零售产业发展,打造虚拟供应链园区,虚拟与实体供应链相结合,构建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商贸服务产业新体系。促进现代商务商贸、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等服务业态融合发展,将东中街打造成为文商旅融合发展功能区。

培育发展全域特色文旅产业。落实文商旅发展定位,优化文商旅产业空间布局,拓展文商旅产业门类,推进传统历史文化、清文化、工业文化、抗战文化、创意文化、酒文化等“文化+”运用,擦亮“打响抗战第一枪”“辽宁民族工业发祥地”等文化品牌,为区域特色商业注入文化内核,形成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推动社区商业发展,打造“十五分钟社区商圈”。 打造精品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构建社区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从优化环境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加强运营管理、提高综合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着力,促进社区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优化社区生活服务品质,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围绕汽车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服务贸易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升级,形成产业集聚、深度融合、功能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金融、工业旅游等方面大胆探索,推动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制造化。鼓励制造业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互联网、仓储物流、精益管理、文化旅游、融资租赁等增值服务环节延伸;支持服务衍生制造,鼓励电商、研发设计、文化旅游等服务企业,发挥大数据、技术、渠道、创意等要素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发展汽车文化主题的汽车后市场,打造工业文化旅游景点,开发集生产展示、观光体验、教育科普等于一体的工业旅游产品。

着力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以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和城市配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集中打造一批物流枢纽和物流节点,形成多层次物流网络。围绕构建“一长一短”物流发展格局,盘活东站铁路资源,打造汽车、大宗产品等贸易产业链,构建长距离物流;以铁越智联云仓物流为龙头,构建沈阳东北部城市快消品物流仓储中心和集散地,发展城市短距离物流贸易。立足现有汽车支柱产业,促进物流业与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加快物流基地项目建设,推动物流集群化发展。结合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医药医疗等相关产业进出口业务,提高口岸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

培育高端化、聚集化的商务服务业。构建以楼宇经济为载体,以总部经济和电子商务为引领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商务服务体系。实施商务楼宇品质工程,通过产业置换、提升改造、产权整合等措施,提高商务楼宇产出率。围绕高端商务服务产业链条,找准大东在新业态、关键环节、关键产品的缺项,构建精细化招商服务体系。依托龙腾时代产业园区,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发展总部经济。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结合沈阳市实施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倍增计划,依托大龙网沈阳龙工场跨境电商区域总部,加大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建设力度。健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电子商务经营体系,构建商贸流通全领域、全渠道产业链。

专栏5  服务业重点项目

1.吉祥车文化主题商业街项目。总投资1.7亿元,包括三个周期项目。一期项目投资4000万元为吉祥街及临河路步行街再造,项目将进一步挖掘以“车”为载体的商业模式内容,发展新时代夜间经济生活文化、企业品牌街区文化、主题文化休闲活动等。二期项目投资1.3亿元,为吉祥市集及吉祥二路改造,将结合吉祥市集优质商圈资源,推动大东区旅游文化产业升级转型,打造网红景区打卡地。采用云数据,进行专业经营服务和技术支持,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增加就业机会。三期项目将根据一二期改造进度等实际情况追加投资。

2.沈阳大悦城E馆现代服务业综合体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商业比100%,建设集休闲娱乐、购物、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与四馆现有业态形成优势互补,实现跨界融合、商圈聚合。

3.龙之梦原红星美凯龙商场改造项目。总投资10亿元,拟租用龙之梦原红星美凯龙商场,打造奥特莱斯商业体,满足消费者的综合休闲体验需求,进一步带动龙之梦乃至东中街商业区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发展,吸引更多人前来消费、就业、生活。

4.花卉交易市场项目。总投资43亿元,分两期开发。一期分为花卉交易区、花卉历史文化博物馆、电子商务孵化基地、花卉产业培训基地、竞价拍卖大厅、云花对手交易大厅等功能区。二期将在一期基础上进行扩建。以花卉上下游产业为核心,以配套仓储物流设施为引擎,以物联区块链为内核驱动产业整体升级,形成规模化花卉产业发展格局,弥补东北花卉产业发展短板,搭建东北花卉产业引擎平台,着力打造东北亚最大的花卉交易结算中心。

5.铁越智联云仓数字化仓配项目。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设全场景、柔性化服务仓配中心10.5万平方米,覆盖所有三温带快销零售的仓配业务。该项目采用6S管理体系,采取全数字化运营,公司与客户系统实时连接,仓储、分拣、配送完全由系统智能化控制和执行,通过数据提升资源利用率,形成实时高效的协同、共享体系,实现快消零售供应链优化及重构。

6.华通物流园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占地约19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包括金融总部中心、汽车结算装配中心、智能电子结算平台、物联网跟踪服务仓、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装配中心。

7.华润城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对沈海热电厂原址及东贸库地区约39公顷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商业面积约8万平方米,建设中小学各一所(约5万平方米)、高品质公共绿地1处(约5万平方米),对7栋历史建筑进行开发利用。

8.金地风华商业综合体项目。总投资29.9亿元,位于大东区东望街西,主要建设高层、多层和幼儿园等。

9.新世界百货改造项目。总投资1.2亿元,拟对现新世界百货3.2万平方米重新装修改造,通过对商场百货商铺、排风管道、电影院、餐饮商铺等进行智能改造升级,打造新型社区商业典范。

10.汇农云创农业集团经济总部。总投资1.1亿元,拟建设直供直播电商供应链基地,推动从农产品向农商品的转化,励志打造沈阳市直播电商标杆型企业。

11.大龙网沈阳龙工场跨境电商区域总部项目。总投资1.2亿元,对现有建筑进行升级改造,主要搭建集品牌中心、IP中心为一体的大数据网上产业带平台,主要包括购置VI元素体系设备,办公系统平台及处理器等。

第三节 构建强大区域消费市场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构建强大区域消费市场。

打造中高端消费载体。改造提升东中街等重点城市步行街,提升大悦城、龙之梦等消费载体,加快培育区域消费中心。整合传统老字号、非遗等特色代表性优质资源,推进文商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持续打造彰显民族历史文化、特色品牌聚集的城市商业街区、文化休闲街区、艺术街区、特色书店、文化娱乐场所群等,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

鼓励新消费模式发展和提升商业氛围。支持商业模式转型升级,培育沉浸式、互动式、个性定制等多种消费体验方式,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名片型活动,在商圈举办包括文化、体育、节庆、比赛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活跃大东整体商业氛围。

多措并举打造“网红经济”“小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扶持以龙之梦、梦马传媒为代表的电商直播基地,打造网红产品、网红品牌和网红打卡标志地,培育网络电商、直播电商等。将特色街区与“小店经济”相结合,促进小店的差异化发展,打造“小店经济+特色街区”与“小店经济+电商平台”的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大平台建设力度,重点打造数字化平台、创新平台、产业化平台、电商平台等各类平台,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打造具有大东特色的高质量夜间经济。以龙之梦、大悦城商圈形成的东中街商业区为核心,以七二四、二零四、吉祥街为重点,以喜园、铁锚等沈城夜生活新地标为牵动,融入清文化、民国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创新夜经济内容形式,通过商贸信息化、经营特色化、业态多元化、街区品牌化、产业融合化的发展思路,对原有商业进行提档升级,形成各具特色、遥相呼应的夜经济版图,打造沈阳夜经济的重要标志性区域。

第九章 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区内涵式发展

围绕补齐短板,完善现代化、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动新基建,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与城市发展相匹配、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

完善道路交通路网建设。为完善“六横七纵”路网骨架体系,结合全市“十四五”规划,东西向打通劳动路、轩兴四路、马宋路等通道,向西加强与皇姑区的交通联系,向东加强与绕城高速、棋盘山地区的交通联系;南北向打通北大营街等道路,加强与二环内城市核心区的交通联系。在区域内部路网方面,二环外重点加快完善汽车城路网体系,建设轩兴一路、东望四街、东望六街等道路,带动项目开发建设;二环内重点对老城区道路进行提升改造,推进南卡门路、东建街、锦园路等道路拓宽、改造、辟通工程。在支路微循环系统方面,推进背街小巷改造工程,方便群众出行,全面改善街区环境。

专栏6  汽车城智慧路网及配套公共服务建设项目

项目位于北大营街、东望街、劳动路、观泉路之间,估算总投资53.58亿元,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拟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的运作方式,项目建设期3年,运维期22年。

1.在汽车城11平方公里生活区范围内,新建轩兴一路、东望四街、东望六街等19条道路。智慧路网(全长约29.98公里,包含道路、交通设施、给排水、通信、电力等)建成后,该地区居民出行畅通,周边地区的拟出让地块基础设施配套成熟,能够达到15分钟生活圈的需求。

2.新建劳动路大桥、轩兴五路中桥等5座桥梁工程,建成后将更好地加强区域间经济互助,劳动力资源及农工业原材料上能够形成对流互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3.新建综合场馆1座。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功能涵盖办公空间、创新中心、智慧城市展示中心、图书馆、科研实验室、配套服务设施、会议室、地下车库等。建成后作为创新中心、智慧城市展示中心等功能所在地,为市民提供图书馆、为科创企业提供办公场所。

4.数字城市。新建道路视频监控系统、园区视频安防系统,实现城市社会信息化,及时掌握城市运行状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支撑城市快速发展。

完善交通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区域停车系统,完善停车诱导系统,鼓励企业向社会开放停车资源,探索住宅小区与商办楼宇停车资源错时共享,着力改善中心城区停车难的问题。积极改善非机动车交通条件,建设城市慢行系统,提高非机动车停放管理覆盖率。在二环以北地区,积极争取新开公交线路,优化布局公交线网,均衡公交线网布局,覆盖公交盲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第二节 构筑水安全保障体系

加快管网综合改造。引入辽西北地表水,与八水厂大伙房地表水形成环状供水,提升汽车城区域供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突出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消除管网空白区,提升区域污水处理效能;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在二环以北新城区严格按照高标准建设排水系统,对部分符合条件的地块、道路、绿化等区域进行标准化海绵城市建设与改造,巩固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第三节 前瞻性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完善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平台、大数据中心,加快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十四五”末期,5G网络覆盖率位于全市前列,打造高速泛在信息网络通道。

加强5G建设。推进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一体化、泛在的宽带网络。扩大5G通信网,提升区域5G通信网络覆盖率和覆盖质量,提升用户体验速率。扩大公众办事及服务区域、提高主要公共场所5G覆盖率。探索基础设施社会化建设与应用试点,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内密外疏、均匀覆盖的原则,结合城市交通枢纽、公共停车场、公交场站、公园景点、加油加气站、商场及项目配建停车场、文体中心、政府机关部门停车场、重点医院、大专院校等区域建设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对于新建住宅小区要求配建停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同时,支持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应用,提高充电便利性。

第四节 完善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设施建设

聚焦城市电网、气网、热网等方面短板,着力构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运行稳定、维护及时的城市配套工程。加快老旧供热管网、燃气管网、自来水管网改造,“十四五”期间,全面解决城区内仍存在的吃不上自来水、没有煤气入户、冬天暖气不热等百姓和企业的“闹心事”,加快盛京变、滂江变等一批重大电力设施项目建设。推动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统筹安排电力供应线路。结合地铁四号线、地铁一号线东延长线等工程,科学布局地下管廊,合理开发地上地下空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专栏7  管网建设重点项目

1.宝马分布式能源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以天然气为能源,规划建设3×2MW燃气内燃机组、3×0.8MW热水余热锅、2×7MW燃气热水锅炉、7×21MW燃气热水锅炉,规划建设3建设分布式能源站,为汽车制造企业提供热力及燃气。

2.沈阳东北部地区供热管线回输项目。总投资9亿元,建设长度约16公里供热回输管线,为沈阳东北部地区提供3000万平方米清洁采暖。

第五节 加强市政设施维护管理

加强市政设施维护,推进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区域村路实施道路改造,推进城市积水点位改造。全面提质扩面,做精存量、提升增量,加强公园广场补短板,口袋公园街角绿地建设及生态景观路提升,对现有公园广场、街边绿地、街心游园进行提升改造,全面提升城区环境品质。加强路灯、护栏、绿地保护设施等市政、绿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市政设施完好率。合理设置摆放果皮箱、垃圾分类容器等环卫基础设施,保障居民投放和垃圾收集需要。

专栏8  市政设施改造及绿化景观提升项目

一、市政设施维护工程

1.道路整修工程。工程计划总投资2.6亿元,每年投资0.52亿元,每年改造面积25万平方米。

2.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总投资1.5亿元,每年计划投入0.3亿元,每年改造管道长度10公里。

3.雨污分流制改造工程。总投资1.5亿元,每年投资0.3亿元,每年改造管道长度10公里。

4.背街小巷道路改造工程。计划投资1.5亿元,每年投资0.3亿元,每年改造面积15万平方米。

二、景观提升系统工程

1.实施新建公园绿地工程。计划总投资1亿元,每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用于新建绿地建设,增加城区绿化存量,实现应绿尽绿。投资5000万元实施宝马新工厂周边规划路道路绿地新建工程,扩大城区绿地面积。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新建公园绿地项目,重点抓好北大营遗址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公园、轩兴四路反L型公园、华润热电厂开发项目配套公园等公园绿地建设项目。

2.实施公园改造提升工程。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对万泉公园、沈海园等公园绿地进行改造提升,补齐公园服务短板,提升公园整体形象,满足群众休闲需求。

3.实施绿化景观提升工程。计划总投资1.3亿元,一是每年计划投资1200万元,开展生态景观街路建设,打造自然、生态、绿色相结合的街路景观。同时,实施大面积亲水区域绿化工作,实现绿地景观与水系有机融合;二是每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打造“公园城市”,实施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建设,对重点街路、节点绿地进行景观升级;三是每年投资400万元,实施行道树补植,补齐街路绿地短板,提升街路绿化景观形象。

4.园林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计划投资3200万元,每年计划投资640万元,在公共绿地空间增加健身设施、人文雕塑、景观小品等,实现绿地功能性与实用性更加贴合。

第十章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大东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守护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新区。

第一节 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产空间集约、生活空间宜居、生态空间山明水秀的美丽大东。

优化山水相融的城市生态空间布局。坚持山水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围绕建设高品质大东的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优化生态安全屏障,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地域特色,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完善休闲游憩功能,彰显各层次生态空间魅力,构筑绿色、安全、宜居、秀美的生态高地。按照“山环水绕,绿轴穿城,绿链串园”的总体构想,打造“一楔,一环,多廊,多点”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

一楔:城市东北绿楔。充分发挥大东区生态林木资源的独特优势,打造森林城区,形成城市亮点区块。

一环:浑北环城水系。融合城市滨水文化景观,以南、北运河为依托,促进生态、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多廊:打造辉山明渠等多条生态休闲廊道。

多点:由公园、广场、游园、街头绿地等组成的大东城区内众多的绿化节点。

坚持“留白增绿”,优化绿地布局。形成主题化、景观化的公园网络体系,构建多功能、多层次的绿道系统,营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滨水绿廊,构建微气候循环的多级城市通风廊道。

第二节 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推进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建设美丽大东,加快实现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

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继续推进“蓝天工程”,严格落实各部门监管责任,坚持“一盘棋”,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力争把重污染天气的比例和危害程度降至最低。持续推进燃煤污染治理,加大热电联产的供热范围,逐步取缔单纯燃煤供热锅炉。推进散煤替代工作,加强散煤来源供给的精准管控,电厂和重点工业燃煤锅炉全面实行超低排放。加强工业企业VOCs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强化低矮面源污染治理,继续推进堆场扬尘综合治理,减少扬尘污染。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加强餐饮油烟治理,全面推广餐饮行业清洗措施。

专栏9  华润热电(原沈海热电厂)环保搬迁工程项目

总投资33亿元,按照先建后拆、节能环保要求,将沈海热电厂整体搬迁至沈阳市大东区朱尔屯西侧,占地约44.68公顷。新建项目距原址项目直线距离约11.5公里,拟新建装机容量为2×350MW的供热联产机组。项目年采暖供热量1200万吉焦,平均工业抽气量100吨/小时,年工业供热量250万吉焦,全年总供热量1426万吉焦,可满足3000万平方米供热需求。

深化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明确河流整治的目标。巩固建成区及周边区域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加大对辉山明渠、山梨河、南小河等6条河流沿线污染源的巡查管控力度,强化对山梨河、南小河、辉山明渠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排放口(雨水)规范管理,确保河流实现“长治久清”。强化宣传教育,杜绝乱排乱倒、偷排偷倒等违法排污行为,对两岸环境整治进行日常监管。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监督作用,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到2025年,环城水系大东区的地表水及其他四条河流环境质量达到市对区要求。

专栏10  沈阳汽车城东湖湿地生态环境提升改造项目

水体整治面积共14.8万平方米,配套总建设面积42万平方米,水系面积14.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8.1万平方米,硬质面积9.1万平方米。根据项目开发进度节点,分阶段实施,最终形成带状公园。改造完成后,可确保东湖水质不恶化、恢复水生态系统、提升区域景观效果。同时形成优美的亲水环境,提供休闲游憩空间,营造良好宜居环境,满足周边居民生活需求。

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不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对拟回收土地使用权的用地,其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商业、医院等用地,认真开展土地情况调查评估。严格监管各类企业污染源,深化危险废物排查整治。

推进生态绿地保护和提升。强化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按照“保存量、抓增量、提质量”要求,持续增加城市绿量。实施街路行道树补植,切实加强园林绿化精细化养护管理,加大巡视监管力度,不断提升生态景观水平。落实资金保障,全力推进生态修复。建立多元化、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开展区域合作,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生态保护。

第三节 推进绿色生产方式

以节能、降耗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结合区域产业特点,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空间架构,加快区域内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化升级,鼓励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促进汽车再生零配件销售和使用。鼓励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加强热电行业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重复利用和废物综合利用等产业链构建,建立“余热余能回收”“废水—中水、循环水”产业链。

深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推广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行动,将节能行动陆续拓展到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及商业民用等相关领域。加强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和更新,推进园区集中供热等节能技术改造,支持企业采用分布式热辐射供暖方式,突出抓好高能耗行业企业节能工作。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生产、生活节水。

发展绿色经济。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建立工业绿色发展体系,积极推进装备、汽车、医药等重点行业的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创建工作,建设绿色制造工艺生产线,带动工业绿色升级。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高排放新增产能。

专栏11  欧盟经济开发区分布式辐射工业供暖项目

引进意大利卡利欧玛红外辐射供暖技术为主的复合式清洁能源系统,通过定制化综合管理智能供热管理平台,全面实现替代原有传统燃煤供暖方式,达到45%—70%的节能效果,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以欧盟开发区为基础,可推广至全市、全省、东北以及东北亚地区,实现能源清洁化、污染减排、减低工业运行成本的效果。

第四节 推进绿色生活方式

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全面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制定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政策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绿色化活动。积极培育绿色理念,规范和引导践行绿色生活,提倡节约用水、使用可再生能源、购买生态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公共交通出行等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类网络新媒体作用,积极培育全社会生态环保价值观,树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共建共享,推进环境质量、排污信息、环境监管等领域环境信息公开,提高环境决策的公众参与度。

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加强垃圾分类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生活垃圾“四分类”全过程数据监管、可溯源;建立政府依法监督、第三方专业监督、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综合监督体系;促进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纳入生活垃圾分类可回收物回收网络。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全社会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新格局,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工作链条。

第五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不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采取多项举措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区域生态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条件。

建设生态安全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争取更多专项资金,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参与生态建设。

落实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利用全市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严格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大信息公开和典型案件曝光力度。明确环境执法机构和人员责任,统一执法尺度,加强生态环境部门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沟通协调,健全环境案件办理制度。

完善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加强风险评估与源头防控,完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制度。监督企业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健全预案管理制度,加强环境应急预案演练。建立健全生态安全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对生态风险开展全面调查评估。健全分级联动的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网络,完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信息报送和预警发布体系。严格环境损害赔偿,在高风险行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推进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建设工业园区环境安全防控平台,落实分级定期监测、剧毒物质预警监测和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制度。

第十一章 优化开放格局,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立足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和优势,以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以加强中德、中欧和东北亚经贸合作为支撑,以做强做大陆路开放口岸、畅通对外开放大通道为突破口,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第一节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构建辽宁省“一体两翼”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以汽车产业为依托,直通欧洲,辐射东北亚,向“一带一路”沿线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大东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强与日韩及欧美地区经贸合作,促进大东区重点领域和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不断提升大东区的国际化形象。以华晨宝马、华晨雷诺金杯为依托,全面对接德国工业4.0、法国人工智能,加强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节能环保、服务贸易等领域深化合作。进一步发挥沈阳市大东区国际贸易(迪拜)服务中心的作用,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综合服务;通过西班牙企业家协会平台,推进与西班牙和摩洛哥经济合作与跨境贸易活动。支持拜澳泰克公司与巴基斯坦DEA公司在基因细胞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深化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非洲和拉美国家的产能合作,推动大东区汽车及建筑机械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鼓励企业建设海外营销网点和海外仓。准确把握辽宁“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密切与中东欧国家华商协会的联系,深度挖掘与中东欧国家在装备制造、文化创意、跨境电商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开放平台优势和创新经验溢出效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自贸试验区与大东区协同发展,实现创新成果相互转化,壮大区域经济发展动能。

融入共建东北亚经济走廊。立足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重点开展空间拓展、通道建设、产能合作、经贸跃升、金融开放、科技创新、人文交流等专项行动。深化对日、韩友好城区工作,推进大东区与韩国首尔江北区的友好城区关系,加强双方深入交流合作。深度推进大东区与日、韩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资合作项目,加强区域间多面性合作。把握俄罗斯远东地区开放发展机遇,主动对接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利用中欧班列资源,探索对俄跨境电商及物流等多领域合作。主动对接中朝地方合作机制,探索对朝跨境贸易、旅游等领域合作项目。

第二节 畅通海陆联动开放通道

畅通海陆联动开放通道,促进大东区与海外的有效联通,将大东区建设成为重要的城市快销品贸易集散地和结算地。

主动对接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和建设规划。积极融入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优化提升沈阳东站陆路开放口岸周边环境和服务功能,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开展跨部门、跨区域合作,加快形成集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海铁联运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货运中心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 “沈满欧”“沈连欧”等国际货运大通道的开放纽带作用。依托“沈阳东—汉堡”“沈阳东—杜伊斯堡”“沈阳东—沃尔西诺”等中欧班列,鼓励企业扩大进口、提高出口。加快完善中铁仓储物流中心、安吉联合、中外运等物流企业信息化平台,大力发展汽车物流和综合现代化物流,加快构建与中欧班列国际大通道相衔接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体系。

第三节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以扩大开放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积极开展精准招商,不断提升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持续深化区域交流与合作,使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区。

构建开放招商新格局。开展精准招商,围绕汽车、文旅产业及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完善招商目标客户库和项目储备库,大力开展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精准定位招商目标。建立与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集聚区、对外开放新前沿相适应新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招商引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和展示大东,扩大城区影响力;充分利用领导出访、名企考察和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发挥欧盟开发区对欧合作平台优势,提升大东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争“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走出去”和“引进来”招商活动各60次,引进零部件企业100家,储备重点招商项目800个。

提升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华晨宝马、上通北盛等企业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深耕日本、韩国、东盟和欧美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借助“千企出国门”和“辽宁品牌行销天下”等外贸促进活动和国内外重要展会平台,帮助企业扩大建筑机械、建筑材料等出口。组织企业参加中国进口商品博览会,利用好日本商品进口洽谈会和韩国商品进口推销会等活动积极扩大进口。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借助沈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加快跨境电商发展,培育和引进跨境电商第三方平台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出口促进平台,积极扩大区域影响力。丰富海外服务中心功能,加强外贸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境外贸易服务站建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外包发展水平,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对外投资联动发展,支持企业赴境外参加服务贸易重点展会。

第四节 深化区域交流与合作

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化对口合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大东特色模式。

深化对口合作,拓展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京沈合作、辽苏合作为抓手,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对接优势产业和核心技术,不断拓展项目资源,吸引先进地区的资金、项目、人才和科技成果向大东区集聚。深化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等区域的协作,强化与大连、长春、哈尔滨、蒙东区域的合作,增强大东在沈阳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京沈合作,促进大东区与北京丰台区深化合作,鼓励和支持北京软件产业要素平台在大东区设立分支机构,共同推动大东区企业对接北京互联网平台。支持金融类机构在大东区设立分支机构及后台后援总部,推动金融服务和金融要素平台合作创新发展。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创新“飞地经济”合作方式,强化“飞入”项目招商,推进相关领域“飞地经济”项目。

积极融入沈阳都市圈建设。以汽车产业为重点,推动与沈阳都市圈其他城市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创新产业园区协作模式,支持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中欧班列为平台,整合沈阳都市圈城市优质货源,打造共建共享的国际物流通道,共同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增强大东区在沈阳都市圈的战略地位,打造沈阳都市圈重要战略支点。

专栏12  深度推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项目

1.拜澳泰克(沈阳)生物医学集团与巴基斯坦DEA公司合作项目。主要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将拜澳泰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输出给巴基斯坦高校、院所及相关企业。通过建立“中国—巴基斯坦国家生物技术产业中心”,在巴基斯坦生产生物试剂、病原体检测试剂盒、各种快检试纸等产品。

2.大东区国际贸易(迪拜)服务中心项目。作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平台,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东地区国家市场提供海外营销推广、仓储物流、信息咨询、人员交流、贸易合作等综合服务,提升外贸出口水平,培育外向企业群体。

第十二章 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十四五”期间城镇新增实名制就业累计5.5万人,登记失业人员每年控制在1.4万人以内。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大对复转军人、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以社区为试点开展稳就业工作,构建充分就业、积极创业、精准服务、和谐关系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多渠道、多形式挖掘就业岗位。“十四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率达到80%以上,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保证实现100%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就业创业政策,深入落实“大学生留沈倍增工程”,加大创新创业扶持,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开展城区青年创业大赛,调动青年就业创业的活力。“十四五”期间,扶持创业带头人1000人,带动就业6000人。

打造“互联网+就业”新模式。通过建立人社局微博、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听、人才数据库等方式,推动人力资源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探索开展跨界服务模式,提升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建设“数字化HR”。

专栏13  就业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1.沈阳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东园区)。项目位于沈阳市大东区滂江街22号,即龙之梦大厦长峰中心。产业园分三期建设,首期启动5000平方米。利用园区+协会模式,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以人力资源企业入驻、人力资源交流配置、人力资源企业孵化、人力资源产业研究、人力资源展览展示为重点,打造引才、用才、留才的人力资源全产业链,成为人力资源产业聚集新高地。同时,力争建设成“立足沈阳、辐射东北、全国有位”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大东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大东区“城市人才大脑”工作平台。项目分两期开发。采取政府主导,第三方运营的方式,开发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全区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为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端口,帮助企业进行人才招聘、人才测评、岗位匹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等,实现全区供需调整实时化和决策服务科学化,使人力资源服务全市领先。

3.“小黄牛”零工驿站。依托小黄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现有自发形成的零工市场,借助社区“一网一格”多功能平台,整合大东区零工市场和零散民工,推广灵活就业的线上线下新的服务平台。项目分三期建设,首期建设3个零工驿站,解决社区家政服务需求,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精准就业、为企业精准匹配的互联网就业便民服务。

第二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努力构建服务更加公平均衡优质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迈入高品质发展新阶段,全区教育综合实力、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明显提升。

实现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健全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系,加大新建、改扩建和回收小区配套幼儿园力度,补齐公办幼儿园学位不足的短板。出台学前儿童看护点管理规定,实行分类管理,夯实“一园一品”发展特色,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到“十四五”末期,学前教育公办率达到50%。

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升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在望花、工农路、东望街、龙之梦、沈海热电厂等开发板块,科学规划学校(幼儿园)配置;实施“优质办学、品牌发展”战略,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尚品、辽二等教育品牌覆盖面。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完善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以教育督导促进教育改革。强化学籍管理工作,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到2025年,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达到100%,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标准。

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发展。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健全与新高考改革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优质特色学校覆盖率达到80%以上。推动职业教育,与华晨宝马等汽车整车、零部件企业共建实训中心,提升职业教育为大东企业输送管理人才、技术工人的能力。

专栏14  职业教育培训工程

1.沈阳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总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为1.3亿元,重点建设四个子项目,分别为沈阳市公共实训基地,沈阳市技能大赛基地,沈阳技师学院技能培训鉴定考试公共服务中心和沈阳技师学院智慧校园+职业教育+5G项目,利用原沈阳技师学院教学、实训场所改造升级。

2.智能制造人才实训中心项目。项目占地约4.96万平方米,投资2亿元,建设汽车制造业人才培训中心、人工智能人才培训中心等,为华晨宝马培养汽车维修、数控加工等方向的技术人才。

健全完善特殊教育、老年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在普通学校建设特殊资源教室,接收中轻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促进普特融合。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将教育体系继续向老年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推进。

规范教育发展。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办学,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修订更新校园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安全演练,落实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加强校车运行监管,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完善学校安全管理体系。

专栏15  教育重点项目

1.老城区重点项目

学校建设方面,辽二小学分校新建项目完工,推动大东三校新建综合楼、和睦路小学翻建工程项目建设,在沈海热电厂地块规划初中和小学、凌云街—1地块规划小学、龙之梦—1地块规划中小学、中储集团地块规划初中、北大营地块配建初中和小学。提升办学环境,保障校园安全,推动东新小学、50中学等消防改造工程,对供暖设施老化的学校(幼儿园)进行维修改造。

幼儿园建设方面,龙之梦馨园配套园、国瑞D地块、凌云小区、颐盛一号等小区配套园完工后,移交政府办成公办园,夯实老城区学前教育资源。

2.汽车城地区重点项目

学校建设方面,尚品东越学校(中学部)、金地配建小学完工,推进欧博城东—1龙湖地块配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尚品东嘉学校教学楼等项目落地实施,在东望街西—5地块金地配建中学,轩兴四路周边地块配建2所尚品东越学校分校。规划朱尔水库、榆林新园等地块教育用地。

幼儿园建设方面,金地半山麓、保利堂悦、旭辉东宸府、美的东堂、新希望、小中梁地块、龙湖地块、美的东润府等小区配套幼儿园完工后,移交政府办成公办园,扩大汽车城地区学前教育资源。

第三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的原则,对特殊困难群体实施政府兜底保障,健全覆盖全民、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养老保险金扩面征缴,实现应保尽保,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衔接,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做好被征地农民参保工作,统筹居民医疗保险,提高居民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建成多主体、多渠道租赁住房供给体系,保障租赁住房市场有效供给。“十四五”期间计划每年新增租赁补贴500户,做到应保尽保。实施精准保障,确保租赁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精准实施竞自持或配建、改建等形式筹集租赁住房,探索“住房租赁+”新型运营模式。

完善社会救助、福利体系。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专项救助为配套、特殊困难群体救助为拓展、临时应急救助为补充、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关注低保及低保边缘困难群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生活、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实施政府兜底救助,确保实现小康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做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工作,加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完善优待抚恤制度,提高抚恤和生活补贴标准。

第四节 实施健康大东战略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大东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全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的“四位一体”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设立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医疗机构,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做好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增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PCR实验室。到“十四五”末期,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接种率达到98%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8‰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1/10万以下。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整合医疗资源,不断总结委托式管理经验,探索新医改形式下公立医院发展的新模式。继续推进医联体合作,持续推进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东医院医联体为代表的区级医联体建设,完善与医疗服务层级结构相适应的分级医疗保险机制。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绩效考核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强化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立数字化免疫门诊。促进医联体向社区卫生中心延伸,鼓励大医院知名专家定期到社区卫生机构服务,提升“治未病”、慢性病调理治疗能力。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的街道覆盖率和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社区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按1∶1的标准配备。

完善独具特色的中医中药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进一步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结合,支持社会力量建立中医健康管理机构。支持区中医院改革,赋予其更多的社会功能,增强发展活力,提升中医中药保障人民健康的能力。

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创新公共体育设施供给途经,促进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完善健身步道、自行车骑行赛道及公园、广场、社区等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15分钟健身圈”,为市民提供便捷、可及、多样的全民健身设施,提升全民健身设施的管理水平。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深入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

专栏16  医疗卫生重点项目

1.沈阳二零四医院遗传诊疗与研究发展中心项目。占地7200平方米,新建一所医疗机构,配备遗传室、生殖男科、女科、休息大厅、处置室、取精室、档案室、宫腔镜检查室、DSA输卵管扩通介入治疗室、腔式B超室、手术室等。

2.二、三环之间公立医院建设项目。利用二三环之间规划医疗卫生用地,拟建立一所高等级公立医院,解决北部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匮乏问题。

3.东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华润热电搬迁改造,完善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在东塔街域新建东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东塔区域无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问题。

第五节 积极应对人口新问题

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重视生育政策评估和人口形势分析研判,到2025年,人口总量适度增长,全区常住人口达到77万人,人口结构持续优化,优质劳动力资源持续集聚,老龄化进程得到有效延缓,人口老龄化比率基本接近沈阳市老龄化比率,重点人群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促进人口稳定增长。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推进高质量学区建设,构建住宅生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完整的生产生活链条,建设宜居宜业、环境友好地区,真正留得住人,引得来人。加快培育各类市场主体,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产业服务政策体系,引进各类优秀企业,推动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促进区域内企业提档升级,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

做好新时期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创新发展、统筹推进,积极稳妥地开展优生优育各项工作,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机构,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落实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具有示范效应、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初步满足大东区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以完善婚姻登记数据库和建设婚姻登记系统为重点,积极推进婚姻管理信息化建设。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样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均衡化,改变“南重北轻”的格局,更多关注北部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每个街道至少建有1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设1个社区养老服务站,新建居住区按照标准配套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大力推广郦城社区养老服务站运营模式,打造具有大东特色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第六节 做好退役军人、妇女儿童等群体工作

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工作。宣传、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全力推进创建新一届省、市双拥模范区工作,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并实施《大东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使全区指标达到《沈阳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要求。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促进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加大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儿童的关爱保护和帮扶力度,依法保障儿童合法权益。深入推进共青团工作,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第十三章 促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深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以提升广大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大东文明程度为目标,驰而不息抓实抓好公民道德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重点工作,为大东区“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厚植文明沃土、培育时代新人,推进育德于心。围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探索常态化、制度化教育模式,筑牢全区上下的理想根基。充分发挥区内抗战文化、民族工业文化等历史资源作用,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东城古韵”“巡绩大东”等教育实践品牌活动,激发党员干部群众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建设家乡的使命感。深入持久开展好“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主题活动,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用良好家风家教孕育文明风尚、涵养家国情怀。

提升市民素质、优化城市品质,推进养德于行。以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为契机,健全督查排名、专项整治、工作例会等常态化工作制度,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管理水平。以《沈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指导,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文明祭祀、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等宣传教育行动,针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步入法治化轨道。深化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培育良好家风、校风、行风,为文明城市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创新志愿服务、选树道德模范,推进扬德于践。通过项目化运作等方式,做实“文明大东”志愿服务品牌,发动各界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到宣传宣讲、文明劝导、环境提升、扶贫帮困等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进程中。继续挖掘选树优秀典型,建立“大东好人库”,利用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活动、公益广告等,发挥道德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塑造“道德森林”高地。培育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上道德实践,营造新时代文明风尚。建好用好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推进文明实践阵地全域覆盖。

第二节 全面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深入挖掘大东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历史、空间、业态、功能、服务五个维度构建大东区文化产业体系,锚定“民族工业、红色记忆、趣玩乐活”文化定位,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串珠成链、连片成面,全面展现大东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打造文化产业新地标。

实施文化保护展示工程,建设美学城市。保护文化根脉,挖掘文化资源,恢复其文化功能。按照“两区、三连廊、四展馆”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堂子庙片区、万泉片区、公馆文化长廊、抗战文化长廊、工业文化长廊及大东区区史馆、民族工业文化博物馆、北大营抗战遗址纪念馆、日本南满陆军造兵厂技能者养成所旧址展馆)进行保护、修缮及开发利用。进行“一带,一楔、四区、四廊、十二片”空间文化展示。到2025年,建成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建设10条特色文化街,升级、新增5—8个博物馆、展示馆、3—5个AAA级景区、2—3个AAAA级景区。到2025年,文物资源保护率和利用率均达到100%。

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建设云上大东。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让文旅项目、旅游线路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连起来”;大力推进社群空间、文化场馆、文娱场所、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创作、生产和传播等向云上拓展;引导企业发展虚拟现实、全息互动投影、夜间光影秀等产品,推动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到2025年,引进、培育3—5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文化产业项目。

实施文化品牌培育工程,建设活力大东。建设文化地标,规划设计一批旅游景区、线路,创作一批精品文艺作品,打造一批品牌文化活动,设计开发一批文创产品,建立文化内容向符号、品牌转化利用长效机制。建设宣传平台,开展文化论坛,壮大文旅协会,拓展融合渠道,全链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讲好大东文化故事,切实增强大东区的可看性、可玩性、可体验性。

专栏17  “一带、一楔、四区、四廊、十二片”空间文化展示  

“一带”即运河文化带。

“一楔”即城市东北部生态楔。

“四区”即盛京城片区、大东工业片区、沈海工业区、七二四片区。

“四廊”即大东路—长安路、北顺城—东陵路、东顺城街—大北街—东北大马路、北边城路—东边城街—管城二街。

“十二片”即堂子街、万泉公园、造币厂、新光黎明、和睦路、肇新窑厂、老龙口酒厂、战俘营、北大营、七二四、东湖、朱尔屯水库。

第三节 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加强现代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统筹文化基础设施等硬件和服务、管理等软件建设,高标准新建区图书馆、区史馆、沈阳市民族工业博物馆,推进城市书房、朗读亭建设,加快构建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人民群众在文化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文体惠民显著提升。开展主题游、研学游等活动,引导居民走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参与文化活动,感受文化魅力,提升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拓展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鼓励营业性文娱场所开设公益活动专场,形成若干群体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圈。引导社会力量,组建“10+N”个文化团体,组建文保志愿者、优化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培育“乐活大东”“全民健身365”等文化体育活动品牌,新建一批健身公园、片区级体育运动中心、社区级体育设施网点,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和健康生活。组织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戏曲进乡村”等文化四进活动。为社区、企业、乡村、学校文化活动提供业务辅导,满足社区多层次文化需求。建立公众文化需求征询反馈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过程之中,根据群众的需求设计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专栏18  文化事业重点项目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网络,全面推进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及数字化建设,按照《沈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建设完善10个建设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提升121个社区活动室达标率。全区至少建设10座城市书房、朗读亭。

2.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具备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方面功能,配套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建设文化旅游信息服务站。

3.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围绕建设“十五分钟健身圈”,建设2—3个健身公园、3—5个片区级体育运动中心;新增30个社区级体育设施网点。升级全民健身中心。

4.堂子街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以堂子庙为中心,以民国特色为依托,打造集堂子庙会区、民俗体验区、戏场游演区、民俗体验区、休闲娱乐区五大区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街区。

5.沈阳喜园婚礼文化综合创意产业园二期项目。总投资6亿元,拟在喜园婚礼文化主题公园的基础上,再租用2.7万平方米土地,建设东北首家大型实景演出及房车露营场地。

第十四章 推进社会治理,打造高品质新城区

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建立健全经济社会重大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 范化解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一节 建设平安大东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把安全发展贯彻到大东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筑牢区域安全屏障。

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化解机制,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增强全区国家安全意识。严密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和分裂活动,有效整治非法宗教和邪教。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维护区域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的风险预警,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坚决防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维护电力、供水、供气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消防装备配置,提高消防救援能力。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强化特殊药品、高风险药种及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严格互联网食品经营、网络订餐等新业态监管。加强对重大活动和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管理。加强危险物品的监督管理。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持续深化信访工作和制度改革,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长治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力争命案发案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开展并联网运行的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建立不低于常住人口1‰的专兼职平安巡防队伍。深化社区警务战略,提升社区民警专职化和“一社区一警(辅警)”机制效能。实施科技兴警战略,强化公安机关经费、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加强公安派出所和公安监管场所警务智能化建设,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第二节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以“一网一格多功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为载体和抓手,全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社区运行和服务机制,完善“一核多元”治理体系,做强街道“大党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做实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试点推进社区引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内容和标准;完善“网格吹哨、多方报道”的工作流程和双向评价制度。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深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规范社区民主选举程序。

第三节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执法体系,建立综合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按照省、市卫生应急工作要求,建设现代化、信息化的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争取到2025年实现市区两级卫健部门、区卫健部门与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面联网,真正满足卫生应急监测预警、应急值守、信息沟通、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需要,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高效和统一。

第四节 推进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增强依法行政的行动自觉,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发展。不断健全完善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法治建设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制定全区“八五”普法规划,加快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弘扬法治精神,构建法治文化,建设法治社会,在全社会形成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全社会法治理念和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

第五节 加强城区精细化管理和有机更新

围绕建立全方位、分专业、可量化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细化分类,量化指标,完善景区、医院、学校、菜市场周边、工地周边、地铁周边、老旧小区等重点区域市政市容管控标准。落实“治、改、提、创”重点任务,推进城市智能化管理,着力解决城乡接合部、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问题,全面提升市容市貌。大力提升全区环卫作业水平,完善环境卫生监管考核体系建设,提高环卫作业质量标准,实现环卫精细化作业全覆盖。依法依规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到2025年,全面完成老旧小区规范化改造,积极推动白塔片区等老旧片区规范化改造。

专栏19  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十四五”期间,拟投入资金5.6亿元,完成134个、76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重点改造老旧小区园区道路、绿化、照明及排水、燃气管网,房屋屋顶防水、外墙保温、单元门窗更换及楼道粉饰等。拟投入资金2.5亿元,改造老旧小区自来水管网350公里。同时,完成暖房工程150-200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供暖管网25—30公里。

第六节 加快智慧城区建设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整合城区各方资源,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重要技术手段,大力推进智慧城区建设,打造智慧大东新名片,提升市民对智慧城区建设的获得感,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全面推动城区智慧应用。充分利用5G网络发展机遇,大力推进5G与城区发展建设的深度融合,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方面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5G示范应用工程。依托物联网和5G数据传输,推广智能安防、智慧应急、梯联网、智慧照明、智慧电网、智慧水利等应用,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精准、智能感知,有效支撑城市的规划建设、应急指挥和管理决策,打造“5G+数字”城市管理新模式。

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统筹建设大东区协同治理指挥调度中心;建设大东区综合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在现有的基层架构基础上,将全区129个社区划分为1115个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并通过GIS平台完成城管、人社、民政、卫生等业务网格融合,实现一张图上的“多格合一”动态管理。

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效能,运用社区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广泛应用手机APP、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签名、电子档案等技术,优化办理流程,简化办理要件,推动实现居民办事全程“电子化”;拓展市民卡平台功能,实现一窗受理、一网协同、全市通办,提升信息化、便捷化服务水平。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施“教育+互联网”功能,打造智慧教师团队,通过沈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等教育主体之间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推进数字校园应用活动,侧重于数字化设备的管理与应用,借助社会的网络服务进行学习过程的大数据分析等,推进“教育+互联网”智慧教育的特色应用,促进技术与教育深度契合。

专栏20  智慧城区建设项目

1.沈阳汽车城智慧城市建设一期项目。计划投资3.25亿元,建设智慧城市运营中心1 个,智慧灯杆 2020 套。

2.大东区智慧监管工程项目。计划投资4500万元,其中包括智慧监所(弱电工程)项目、基础改造工程、供暖改造工程(地源热泵)、电力增容项目等。项目建成后,将增强大东区看守所基础设施保障,促进监管事业的发展,提高社会的稳定性。

3.智能交通项目。总投资2400万元,建设“汽车城专线”精准公交测试线路,计划先行开展11辆公交车辆、22个公交站台、23公里公交线路沿线55个路口基础设施等方面改造,进行总体运营平台设计建设等。

第十五章 完善保障措施,促进规划顺利实施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广泛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完善规划实施机制,激发全社会积极性,共同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对“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证。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深入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推进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和动员群众的作用。

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引导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动真碰硬,在振兴发展实践中增强斗争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落实“好干部标准”,激励党员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求变图强,形成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的鲜明导向。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支撑

增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能力,强化项目支撑能力,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协调项目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

实施“人才兴区”发展战略。以“1+3+7”为抓手,研究制定、深入实施集人才汇聚、培育、激励、服务为一体的英才集聚计划。“1”是指总体目标,即推动形成“产业+科技+人才”一体两翼式发展格局;“3”是指工作思路,即重点实施领军人才引领、产业人才集聚、青年人才回引3项主要任务;“7”是指推进措施,即推动落实拓展资智回沈“云渠道”、构筑双招双引“新格局”、推进载体建设“强支撑”、厚植技能成才“新沃土”、增强各类人才“获得感”、推动公共服务“提质效”、深化人才工作“放管服”7项具体举措。三个层面齐头并进,努力开启人才引领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完善要素保障。加强规划实施的资金、土地、人才、技术、资源、管理等要素保障,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注重要素保障效率,提升要素利用效益。重点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强化公共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全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对“十四五”期间拟建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在用地指标上予以重点保障。

强化项目支撑。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规划引领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在汽车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领域,组织实施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强招商引资,吸引一批规模大、质量高、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落户大东。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精益管理,提高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水平。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完善规划体系和监测评估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完善规划体系。注重与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的衔接,积极承担省市规划的任务和功能。加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之间的指导约束和衔接协调,推进多规合一,构建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实施规划评估。做好对纳入规划指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完善规划主要指标监测、统计、评估、考核制度,认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对规划分解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强化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推动多方联动、协同监管,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名词解释  

1.四个着力: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7月17日在长春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提出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四个着力”要求,即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三个推进: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3月7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个推进”要求,即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干部作风转变。

3.“四个短板”和“六项重点工作”: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指出东北振兴面临着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思想观念等四个方面的突出短板,提出了“六项重点工作”,即“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科学统筹精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

4.“一事一网一窗一次”:2019年沈阳市政府印发《沈阳市加快推进“一事一网一窗一次”改革实现“沈阳通办”实施方案》,以厘清“一件事”为基础,推进线上只进“一张网”,线下只到“一个窗”,现场“最多跑一次”,做到政务服务“业务贯通、系统联通、数据互通”,企业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简易事项“就近可办”。

5.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和沈阳汽车城沿革: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于2006年5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认定,由省政府批准设立。同年6月,由市委编办核准正式成立,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局级建制,根据市政府授权,行使相关市级经济管理权限。2011年3月,为推动汽车城开发建设,市委编办同意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加挂沈阳汽车城开发建设管委会牌子,形成了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的格局。

6.“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8.“五大安全”战略定位: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对东北地区作出的战略定位,包括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

9.“一件事”全链条套餐: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大东区创新服务举措,在全市首推“一件事”全链条“套餐式”服务。将创业审批服务分门别类进行制式化、流程化,将相关联事项进行打包规整、内部流程优化、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群众办“一件事”,只需一份指南、一次申报、一套材料、一口受理、一口领证的服务模式,让申请人不必在多个审批窗口间“往返跑”、申请材料“反复报”、相关政策“来回问”。首批推出了“我要开旅店”“我要开饭店”“我要办学校”“我要办医疗机构”等5类15项套餐,后续还将继续制定完善其他“套餐”,为群众办事提供更精准的定制化服务。

10.瞪羚企业:指极具创新活力,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很像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的高科技企业。

11.“一网一格多功能”:大东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工作实践中体现为“1+1+8+N”的服务模式。“一网”是指整合街道区域内现有的视频监控资源,使数据信息的获取、分析更便捷智能;“一格”是指300户居民为一个格,实现服务群众的最后100米;“8”是指街道作为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所承担的8大类主体工作(党的建设、宣传发动、信息统计、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应急安全、综治维稳);“N”是指现阶段社区所承载的185项便民服务事项。

12.“大三电、小三电”: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大三电”由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构成;“小三电”由DC/DC变换器、车载充电机、高压配电盒构成。

13.“一云、一区、一中心”:华为(沈阳)智能网联汽车云、沈阳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及华为(沈阳)智能网联汽车云创新中心。

14.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国家发改委明确的新基建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具体而言,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15.“一核多元”治理体系: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多元主体良性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

16.“枫桥经验”:“枫桥经验”是全国政法战线的一个典型,是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工作中所形成的经验,毛泽东主席批示要各地仿效推广。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示强调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大东区形成了“1+5+1”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大东版”。

17.“雪亮工程”: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18.“河长制”: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19.“数字化HR”:HR即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向数字化转型。

20.“治未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将保健养生治未病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治未病”在营养健康里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愈后防复。

21.三个区分开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