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区卫生健康和医疗保障事业“十四五”规划
发布日期:2023-03-14   来源:区卫健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和实施我区卫生健康和医疗保障事业“十四五”规划,对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健康安全、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打造健康大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三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总体评估


(一)居民健康状况达到较高水平


“十三五”以来,全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全市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的79.87岁提高到2019年的80.91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实现了“十三五”卫生规划确定的目标,其中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27‰,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110万以下


(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步增强,重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疾病控制、监督机构均于2020年内完成独立设置。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了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延缓了疫情蔓延速度和流行强度。截至2020年底,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64.3%,居民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升;适龄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98%以上,新建7所数字化免疫门诊全部投入使用;全区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了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累计管理高血压患者23674人规范管理人数14802,规范管理率62.52%;累计管理糖尿病患者11419人规范管理人数7129,规范管理率62.43%;积极推进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户籍人口中孕产妇和0—3岁儿童的系统保健管理率分别达到85.49%和85.3%。

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传染病、公共场所、中医等乱象整治和蓝盾系列专项整治行动26余次,立案查处121余件卫生健康违法案件;圆满完成24项重大活动卫生安全保障任务。

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孕期保健门诊和儿童保健门诊并配备了妇保儿保医生,孕期保健门诊和儿童保健门诊设置率达到100%。累计完成妇女“两癌”免费检查11688人次。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效

2017年8月26日启动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价销售。2019年12月31日,全面推开公立医院医用耗材加成改革,实行零差价销售。推进公立医院建立运行新机制、分级诊疗制度、药品供应保障、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医保支付方式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改革,协调推进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使用,取得显著成效。健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院党的建设,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逐步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调发展

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底,区内有医疗机构400家,其中省属医院1家市属医院13部队医院1家,区管公立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公卫机构2家卫生所8家民营医院、诊所341家,村卫生室8家,医疗美容诊所12。目前区属、驻区、民营医疗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470名,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5名,每千人口拥有医生4.6名。目前区内医疗机构床位总数9726张,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13.9张。同比2015年,医疗服务供给量快速增加。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为优化区域医疗资源,扎实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目前全区已组建13个医联体,覆盖全区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带队到医大一院大东医院进行调研,对医大一院—大东医院医联体双向转诊有医保政策支持等医联体建设工作高度赞扬,称赞其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复制推广。大东区通过医联体的建设,使多层面、质量优的医疗资源全面整合,为我所用,特别是在政策、机制上带有联盟性质的区域医疗机构的共享、共进、共担工作,使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变成现实,极大地满足了城区居民的卫生健康需求。

(五)中医药作用得到彰显

中医药在医疗、治未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中国魅力,且适宜城区开展。我们通过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等活动,向南方城市学习,使居民对其认同,习惯中医治病、调理身体。另外,我们还加大投入,对卫生服务中心相继投入了中药熏蒸机、煎药机、颈腰椎理疗仪、中药柜等设备,鼓励一中心一特色中医项目建设,广泛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推进中医药工作全面开展。

二、科学研判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卫生健康日益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创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大东区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为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健康大东行动的深入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意味着卫生健康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此,卫生健康工作正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期,发展的基础更牢固,发展的动力更强劲,发展的要求也更高、更新,要求卫生健康系统必须紧紧围绕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总目标,树立健康管理理念,创新体制机制,锐意进取,更好地满足全区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对城市治理能力形成重大挑战

通过此次新冠疫情的发生可以看出,大东区作为沈阳市主城区,人口密集度高,国内外人员流动频繁,无疑将面临着多种传染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繁杂局面,大大增加了重大传染病、核生化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同时,疾病谱变化和疾病传播途径发生改变,慢性病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复杂多变的传染病时刻威胁着居民健康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和传统传染病的双重威胁以及境外传染病输入风险不断增加,对疾病防控能力和卫生应急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卫生健康工作必须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

(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将深刻影响卫生健康服务供需格局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人们对医疗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和服务数量的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对医疗服务内涵和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于医疗服务已经从单纯的“看得上病”转向“看得好病”和良好的就医体验,并且从“疾病诊治”向“健康管理”转变。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总人口的比例为26.99%,已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需进一步加大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学科体系建设力度,要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

(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卫生健康服务和保障体系深刻转型

“十四五”时期,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现代医学与生物、信息、材料、工程等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为创新卫生健康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体验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卫生健康实现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医药科技的不断突破,基因技术、精准医疗、质子量子技术等前沿医学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云医院的规模发展,将促进卫生健康服务手段革新和新的就医问诊模式产生。

三、科学谋划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向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战略部署,加快推动卫生健康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大卫生、大健康格局,深入实施健康大东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卫生治理,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开展营商优化、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基层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培养、科技创新建设活动,全面实现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全人民健康。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把保障全人民健康融入到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之中,发展理念体现健康优先,发展规划突出健康目标,公共政策制定要评估对健康的影响,推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制度体系,实现大东区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推进健康沈阳行动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

3.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坚持公立医院在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公益性的导向。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增加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化卫生健康需求。

4.坚持以改革创新激发卫生健康事业活力。围绕制约卫生健康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注重医改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健康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

5.坚持补短板强基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特别要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所暴露出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发展滞后,监测预警、流调溯源、物资储备等难以适应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等短板和弱项,加快补齐。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以全面提升基层诊疗服务水平作为建设合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构建合理就诊格局,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的重要抓手。

(三)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末,建立与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与大东区功能定位相匹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健康需求的整合型、智慧化的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医学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1.健康水平再度提升。建成面向全居民,覆盖从负一岁到终老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前列。

2.公卫体系越发强大。完善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要求的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努力满足突发疫情、重大灾难事件处置等公共安全保障需要。

3.医药改革更加深入。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属公立医院全面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运行活力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医联体,加速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

4.医疗质量持续增强。以质量效益和群众满意度为根本的内涵式发展路径,建立适应居民多层次、多元化健康需求、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全居民提供公平、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5.中医药业创新发展。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和内涵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对健康服务的促进作用。

6.人口老龄积极应对。完善上门医疗卫生服务政策,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强化老年失能、老年痴呆等预防干预,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稳步建立长期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7.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完成公共卫生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建立、修改和完善。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加强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

 “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四、全面把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要任务

(一)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大东行动

2021412日,政府印发了《健康大东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实施19个专项行动,明确了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等30项考核指标。

1.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面向单位、家庭和个人,针对不同群体,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合理膳食、科学健身、控烟、心理健康、优生优育、职业病防护、环境与健康相关的防护和应对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到2025年,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27%。实施合理膳食、控烟行动,全面推动实施《沈阳市国民营养计划实施方案(2018-2030年)》,减少食用油、盐、糖摄入量。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打造百姓身边的“15分钟健身圈”。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规范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积极推动卫生城市、卫生乡镇向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升级”。

2.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实施妇幼健康促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职业健康保护等专项行动。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婚前、孕前、孕产期、新生儿期和儿童保健工作,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提高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服务可及性。全面开展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逐步扩大新生儿疾病复查病种范围。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提高婴幼儿照护的可及性,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扩大农村妇女“两癌”筛查项目覆盖面。

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发展制度和体系,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现有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建设,按照标准和要求强化人员和设备配备。开展健康学校建设。加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工作。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加强职业健康监管体系建设,健全职业健康监管执法队伍,重点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加大用人单位监管力度,督促用人单位切实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

3.防控重大疾病。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普及居民应急救护知识。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

实施癌症防治行动,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做好患者康复指导、疼痛管理、长期护理、营养和心理支持,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

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引导重点人群早期发现疾病,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发展。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加强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能力。

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加强健康教育,科学降低发病风险,指导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加强健康管理。落实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规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糖尿病健康管理手段,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提高管理效果。

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提高居民自我防范意识,增强疫苗接种的自觉性。强化免疫规划和新冠等疫苗接种。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

4.优化健康服务。深入推进智慧健康体系建设,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水平。建设的一体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市级平台互联互通。继续融合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型技术,转变医疗机构卫生健康服务传统模式,全力打造区域性互联网医院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实现区级互认、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打造全域信息互通的智慧疫苗系统,实现免疫接种智能化管理。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在行业治理、临床和科研、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执法信息化水平。实施健康产业发展行动,优化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及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切实履行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逐步建立以公益性和效益型为导向,涵盖公立医院服务质量、成本控制、学科建设、技术创新、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体系,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着力提升公立医院管理运营水平、技术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强化信息化支撑,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2.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单位人事编制制度改革,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建立健全以聘用管理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双向选择、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做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对编制内外人员做到同工同酬。各医院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进行自主分配时,要体现岗位差异,兼顾学科平衡,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人员倾斜,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3.积极优化卫生健康系统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感受。围绕群众就医反映突出问题,找准关键,创新理念,进一步创新实施便民、利民、惠民举措,切实将错峰延时、预约诊疗等服务措施落到实处,努力让民享受到便捷、安全、有效的优质服务。强化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提升窗口服务质量,规范工作人员服务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百姓就医获得感。深入优化审批服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行网上审批服务,优化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准入服务。依托电子化注册系统,实行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医师(护士)执业注册等事项网上办理,办理全过程公开透明,办理结果有明确预期。改善服务环境。提升服务内涵。推进医院文化建设,重塑医学人文精神,运用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来落实医学人文关怀;探索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行为准则,促进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自觉养成人文关怀的习惯;将对患者的关心、关爱融入到每一个细节当中。

4.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尊严,推动形成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落实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举措,要结合医务人员岗位特点,创造更舒适的工作、休息、用餐环境和条件,让医务人员心无旁骛地工作。要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医闹行为,共同维护正常的诊疗秩序,全力保障医务人员的执业安全。强化对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的正面宣传引导,加大对医疗卫生行业先进事迹、优秀典型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报道力度,树立职业形象,使医疗卫生行业成为大众尊敬的职业,让医学事业回归社会崇尚的高尚事业,增强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弘扬抗疫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

5.净化卫生健康系统行业风气。强化卫生健康行业党建,推进基层党组织生活规范化,提升党建能力和水平;强化党建工作考核,以考核促管理,以管理促规范;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党风廉政建设巡查等为抓手,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强化“管行业必须管行风”、“谁主管谁负责”的意识;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好监督执纪作用,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纪律规矩挺在法律前面,纪比法严、纪在法前;打造积极向上的卫生健康文化,促进卫生健康系统风清气正。

(三)强化公共卫生治理,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1.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为公共卫生体系高质高效运行提供资金保障。疾控中心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仪器设备配置,具备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能力,满足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

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共享。完善街道、社区(村)、基层派出所与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常态化联动机制。依法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居(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为指导,社区(村)党员、志愿者、居民骨干等共同参与的社区防控组织动员体系,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

加强人才保障。强化公共卫生和临床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人事薪酬保障力度,根据承担任务类型落实好相应卫生防疫津贴政策。提高医疗机构从事公共卫生、感染性疾病、急诊急救等岗位人员的绩效奖励标准,确保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同等条件下,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2.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执法体系,建立综合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建立覆盖全区的大数据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实现传染病的多点触发和智能预警,推进“一盘棋”抗疫服务。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3.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系。明确基层医疗机构等在疫情救治中的职责功能,规范发热门诊、腹泻门诊、发热哨点等建设。将区属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性疾病科整合建设为独立设置的、符合流程的感染性疾病科;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检分诊、隔离观察、协同转运等功能,将预检分诊、筛查哨点、计划免疫(应急接种)、隔离观察病房、心理健康纳入基层标准化建设范畴。支持中医医疗机构按照传染病防控流程进行改扩建及功能布局调整。加强急诊科和感染性疾病科建设。选择至少2家以上基础条件好、适合改造为方舱医院的场所,作为预留应急场地。以协议储备等形式,常态化准备1-2家符合医学隔离观察场所建设要求的宾馆(酒店)等作为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隔离观察场所,可供发生重大疫情时使用。

4.健全公共卫生监督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卫生监督服务网络,“十四五”期末,完成卫生健康监督中心规范化建设达标工作;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卫生健康监督协管员不少于2人,每个社区(村)设置卫生健康监督信息员不少于1人,建成责权明确、执法严明、廉洁高效、覆盖城乡的卫生健康监督服务体系。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建设。健全卫生健康行政执法制度,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健全卫生健康行政执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严格落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及监督执法机构、岗位执法人员监督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推进常态化全行业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做好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消毒产品卫生监督及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违法行为查处和曝光力度。建立卫生健康行政审批与综合监督数据资源动态共享机制。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党委和政府要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部门设置、职能调整、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保障,探索更加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推广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分餐公筷等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开展卫生城镇提质增效行动和健康城市建设增量扩面行动,推进健康细胞建设,夯实健康城市健康建设基础。

5.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的“四位一体”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设立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医疗机构,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做好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增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PCR实验室。到“十四五”末期,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接种率达到98%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2‰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1/10万以下

(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

1.优化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功能设置。注重优化结构,均衡协调发展,逐步完善与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医疗服务网络。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引导医疗机构根据功能定位规划其发展。对于功能定位不明确、发展前景不明朗的医疗机构,加快推进其实施转型,鼓励向康复医院、专科医院方向发展。加强中医医院建设。

2.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整合医疗资源,不断总结委托式管理经验,探索新医改形式下公立医院发展的新模式。继续推进医联体合作,持续推进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东医院医联体为代表的区级医联体建设,完善与医疗服务层级结构相适应的分级医疗保险机制。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绩效考核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3.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完善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全面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充实专家库,规范区级质控小组建设,实施质控飞行检查和集中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全区通报,督促整改到位,继续实行机构负责人约谈制度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开通绿色就医通道,进一步扩大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比例。切实提升我区医疗领域整体满意度,不断创新改善医疗服务理念和措施,使改善医疗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内容不断深入、质量不断提升,成效更加显著,惠及更多患者

4.推进标准化服务,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建立完善医疗服务整体管理、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和安全评价管理体系。推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成为医疗机构日常工作规范,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始终坚持医疗技术是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公立医院内涵建设,从注重数量攀升向质量效益转变,实现人民群众从“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跨越。

5.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立数字化免疫门诊。促进医联体向社区卫生中心延伸,鼓励大医院知名专家定期到社区卫生机构服务,提升“治未病”、慢性病调理治疗能力。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的街道覆盖率和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社区按每万名居民配备4以上全科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按1∶1的标准配备

6.完善独具特色的中医中药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进一步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结合,支持社会力量建立中医健康管理机构。支持区中医院改革,赋予其更多的社会功能,增强发展活力,提升中医中药保障人民健康的能力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积极应对人口新问题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重视生育政策评估和人口形势分析研判,到2025年,人口总量适度增长,人口结构持续优化,优质劳动力资源持续集聚,老龄化进程得到有效延缓,人口老龄化比率基本接近沈阳市老龄化比率,重点人群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2.促进人口稳定增长。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推进高质量学区建设,构建住宅生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完整的生产生活链条,建设宜居宜业、环境友好地区,真正留得住人,引得来人。加快培育各类市场主体,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产业服务政策体系,引进各类优秀企业,推动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促进区域内企业提档升级,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

3.做好新时期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创新发展、统筹推进,积极稳妥地开展优生优育各项工作,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机构,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落实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具有示范效应、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初步满足大东区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以完善婚姻登记数据库和建设婚姻登记系统为重点,积极推进婚姻管理信息化建设

五、重点项目

(一)沈阳二零四医院遗传诊疗与研究发展中心项目

(二)二、三环之间公立医院建设项目

(三)东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规划刚性

成立区卫生健康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对规划所涉及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进行分解,建立健全规划组织实施责任制,强化指导、督查和考核,努力形成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严格重大卫生健康发展项目和政策,将是否符合规划要求作为准入的必要条件,强化卫生规划的约束力

(二)加强部门协同,形成推进合力

区政府各部门积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落实规划实施的相关保障。财政部门加强经费保障和监督,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规划任务的落实工作。编制管理部门积极指导卫生健康部门用足用好编制政策,人力资源部门指导卫生健康部门做好人才招聘,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人力保障。建设、规划等部门积极支持卫生健康部门做好重点项目建设。民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部门共同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其他部门根据其各自职能协助卫生健康部门实施好规划。

(三)加强监测评估,健全整改机制

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和效果的监测评价。根据规划执行进度开展中期和末期评估。同时,对本规划明确的关键指标分解为可量化、可考核的年度目标,明确完成目标的方法和举措;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机制,落实规划执行监测评估结果反馈与整改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部门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增强规划的执行力。

(四)加强宣传倡导,动员社会参与

加强规划的宣传力度,在全行业、全社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提高规划内容知晓率和全社会参与度。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