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东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2-12-30   来源:区政府办

—— 2022年12月20日在大东区第十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大东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林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全面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顶住了多轮新冠疫情冲击,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大盘,统筹发展与安全,高质量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抓好疫情防控,高质量发展保障坚定有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优化完善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60人的流调溯源队伍、60人的追阳队伍全天候集中办公,转运大巴、隔离宾馆随时待命,新建5.7万平方米健康驿站投入使用,437个散体楼全部围合。筛查、追阳、转运、隔离各环节无缝衔接、全面提速,在最短时间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以最快速度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广大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人民教师、志愿者闻令而动、直奔一线,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主动作为、彰显责任,社会各界人士无私奉献、捐款捐物,全区75万人民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共同凝聚起团结一致、无坚不摧的大东力量。

    (二)着力增强综合实力,高质量发展能级蓄势攀升。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做大经济体量、做强产业支撑、做优发展空间,沈阳振兴发展的东部核心增长区作用显著增强。

    经济运行态势强劲。实施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开展“春风送暖政策落实月”[1] 活动,刚性兑付优惠政策8亿元,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16.7亿元。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145个,同比增长19%,有力推动企业平稳复苏、经济强势上扬。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亿元,同比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580.3亿元,同比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1亿元,同比增长15.2%,扣除留抵退税因素的可比口径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5亿元,同比增长3%,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再次入选全国百强主城区。

    核心竞争力升级晋位。出台《大东区争创国家先进制造示范区实施方案》,全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位列省级开发区考核第一,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东区作为东北地区及全国市辖区代表,在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作经验分享,入选《中国县域工业“未来之路”优秀案例》,全国工业百强区排名从49名跃升至36名。

    发展空间全面拉开。东中街-大东路、汽车城、北大营三大核心发展板块“1+3”规划体系[2] 全部形成,谋划实施总投资475亿元的168个重点项目,启动252.3万平方米的地块征收工作,智能网联大厦、智慧路网等30个项目开工建设。东中街-万泉等3个城市更新片区启动建设,获得政策性资本金6.27亿元、银行贷款48亿元。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创建工作通过自然资源部初审。东塔机场迁建项目获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批复,724搬迁项目形成战略合作协议,就搬迁方案、补偿金额达成一致。

    (三)着力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支撑更加坚实。以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3] 为抓手,全力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布局前沿领域、拓展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汽车产业夯基赋能。华晨宝马产品升级项目成为东北唯一获得国家通报表扬的示范项目,宝马X5、别克昂扬、雪佛兰星迈罗等新车型相继上市,整车产量超46万辆、产值达1730亿元,汽车产业压舱石作用更加明显。华通慧联RDC、艾联北方基地等37个项目落户宝马配套产业园,德科斯米尔新能源车高压线束、长友供应链等20个项目投产运营,产业链条更加完善。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大会,发放全市首批自动驾驶测试牌照,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零售车试运行,智慧公交项目荣获IDC[4] 亚太区智慧城市大奖。

    文商旅发展亮点纷呈。英雄故事体验馆完成建设,时代文仓城市书房成为文化新地标,大东路历史文化街区蝶变新生。新增和改造生命奥秘博物馆等10个“百馆之城”项目。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增至8个,启跃文化产业园获评市级示范产业基地。大悦城E馆等10个商业项目入选省“乐购辽宁”[5] 工程项目,京东MALL、EX机器人等7个项目投入运营,28家品牌首店集聚大东,东中街-龙之梦商圈吸引力不断提升。叫响“乐享大东”[6] 品牌,发放6000万元消费券,提振刺激社会消费。获批筹建老龙口白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建1100余个5G基站,引进中科城市数字经济产业园等6个数字经济载体,落地延锋汽车座椅等20个数字经济项目,打造7个数字化应用场景。为24家企业发放上云用云补贴1978万元,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华为云”平台数字化赋能基地成为国家数字化转型提升试点项目。敏能电池盒、福耀天窗智能化生产等3个智能工厂、16个数字化车间加快建设,智能制造覆盖企业达42家。马卡智工获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实现我区在此项“零”的突破。

    (四)着力强化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动能加速集聚。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厚植创新土壤、激发创新活力,科技创新引领振兴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高标准规划建设四大科技创新组团[7],加快推动长之琳航空零部件等46个科技重点项目建设。争取“揭榜挂帅”[8] 技术攻关、航空航天产业链重大专项等政策支持17个,发放各类科技专项补助4500余万元。全国科普示范区通过验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3家,科技型企业数量翻一番。新增省级“专精特新”[9] 企业20家、“专精特新”产品27个,中之杰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沈大内窥镜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46.9%。

    创新平台提质增能。华途智能网联产业技术研究院、量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微纳技术及高端精密制造产业园、拜澳国际生命产业综合体投入运营。建成科大讯飞产业加速中心,引进各类科技型企业超过30家,香江独角兽牧场获省级众创空间。新增3家市级认定备案的双创载体,创新创业载体增至12家,面积达37.7万平方米,开展双创活动202场。

    创新人才加速聚集。落实“兴沈英才计划”,3名企业家获得沈阳市创新型企业家荣誉称号,7人获评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20人申报高精尖科技优才,7个人才项目获得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支持。成功举办沈阳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和创业创新大赛,我区2个创业创新项目代表辽宁参加全国大赛。中海汇德里、龙湖中铁建·云璟等13万平方米2292套人才公寓加快建设。

    (五)着力深化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活力赋能提效。始终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营商环境大幅优化。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均实现10个工作日办结,“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率达到96%,604个主题事项“一件事一次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被评为第一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率先实现企民诉求二合一,高效办理企业、市民诉求5万余件。推出“政采贷”[10]“园区集合贷”[11],设置5000万元年度担保贷款风险补偿金,组织政银保企四方对接,成功融资30.4亿元。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完成全省街道调整优化试点任务,理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基层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在全市率先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形成“三集团一中心”[12] 架构。国资集团实现从平台公司向实体公司的转变。汽车城集团改革深入实施,市场化选聘管理层9人,成立招商公司和东易等4个项目公司。文旅集团实现实质化运作。辽宁新隆嘉、沈阳三块六餐饮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成长板挂牌。组建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20亿元母基金,实现历史性突破。

    对外开放全面扩展。积极融入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成功开行“沈阳东-大连港全程单[13] 国际海铁联运(宝马)专列”,我区成为省内首个实现“一单到底”[14] 国际海铁联运的内陆城区。开辟中欧班列集装箱货物运输绿色通道,开行中欧班列600列,位居东北首位、全国第六。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合作交流推介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65次,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70个、落地90个。获评首批省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同比增长55.1%。

    (六)着力改善城市品质,高质量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坚持共谋共建共治共享,大力实施“五工程一管理”[15],城区发展更有活力、更有品位、更有颜值。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完成59.2公里老旧管网改造。选聘人民设计师,高标准完成121个老旧小区、43条背街小巷改造,万寿小区成为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精品项目。新建古城北等11条配套道路,榆林大街以西“四横六纵”路网基本成型。打通东振路断头路,立体改造6条街路U型立面,新增1.3万个停车泊位。

    城市环境焕发新颜。在全市率先开展环卫提质提标作业,整治提升铁路、二三环、高速出入口周边环境,创建12条精细化管理优秀路段、120条良好路段。新建126座口袋公园,时代公园成为全省口袋公园现场观摩点位,百年万泉公园焕新开放。新增绿地37.5公顷、植树10.9万株,“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公园城市面貌逐步呈现。

    城市生态显著提升。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凌云瓦达沙夫等8家企业荣获省级绿色工厂称号。落实林长制,166名三级林长持续开展监测监管。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成巨能热力100吨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PM2.5、PM10年均浓度大幅下降,优良天数始终位居全市前列。落实河长制,常态化监测水体水质,6条河流水质全面达标。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完成16家重点监管企业的土壤和地下水隐患排查。

    (七)着力增进民生福祉,高质量发展成果普惠共享。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实施“五大民生工程”[16],持续改善群众生活,办成一批务实暖心的好事实事。

    社会事业蒸蒸日上。落实援企稳岗资金3695.9万元,稳住岗位10.1万个,扶持创业带头人330人,城镇新增就业11292人,荣获辽宁省就业创业先进集体。新增公办幼儿园4所,公办率达到54%,3所公办园高分获评辽宁省五星级幼儿园。大东三校综合楼等3个新建项目主体封顶,32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评为市级新优质均衡(示范)学校,26中学获评省特色普通高中。打造“双减”特色样板,定制“1+2+N”课后服务,全市首批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任务。智慧教育建设模式成为全省标杆,入选“新时代十年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案例”。“朝阳工程”[17] 带动10人成为省领航校长、市教育专家和骨干校长,招聘270名新教师。新建972平方米的大东医院发热门诊投入使用,二〇四医院新院区主体封顶。投入1657万元改善区属医疗机构诊疗设备。智慧健康信息化水平全省领先。14个行政村实现诊疗服务全覆盖。

    社会保障扩面提级。围绕共同富裕目标,打造“民生十条”[18] 品牌,打通困难群众从主动发现到及时救助的快速通道,发放帮扶救助资金7018万元,惠及2.1万人次,低保户、特困分散供养人员救助标准分别高出全市11.5%、7.4%,低保工作获得民政部表彰。在全市率先建成家庭养老床位640张,打造样板间50个。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试点社区增至30个。投入521万元改造社会福利院,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增至70%。北苑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社会治理成效明显。深入践行“两邻”理念,试点先行调整社区规模,新增4个社区,招聘338名社区工作者,做实做细1360个社区网格,社区人员和资源“装户图”准确率、覆盖率全市领先,打造“心连辛”“和文化”“善文化”等33个“两邻”特色社区,社区(村)“四零”工作室[19] 实现全覆盖。高质量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复检。一楼一策推动“保交楼”,国家、省交办的481件重复信访案件全部化解,实现减量退位目标。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十五条[20],开展燃气等重点领域排查整治,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双控机制建设成为全市标杆。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刑事、治安警情分别下降50.3%、22.2%,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一年来,我们全面强化政府系统自身建设,自觉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坚决落实中央及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抓好中央环保督察、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及全市政府系统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全面完成自建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排查整治。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高质量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22件,承办政协提案159件,办复率、满意率均为100%。多渠道、多形式争取上级资金10.8亿元,增长31倍。坚持过“紧日子”,压缩一般行政开支1.3亿元。同时,审计、统计、人民防空、国防动员、民族宗教、妇女儿童、青年、残联、慈善、红十字会、消防救援、退役军人、双拥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2022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疫情防控的艰难时刻,共同见证了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也共同实现了大东发展的逆势上扬,这必将成为大东人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大东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向全区广大人民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问题和不足: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市场主体总量全市占比不高,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城市面貌整体老旧,城市建设品质有待提高;部分干部敢打敢拼、善作善成的作风和能力还需强化。对此,我们将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大东区争创国家先进制造示范区、进入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一集团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辽宁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持续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在创建国家先进制造示范区和工业百强区中实现新突破,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产业结构,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强产业谋篇布局,启动实施“工业跃升”工程,持续做强核心竞争力。

    优化升级汽车产业。发展壮大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华晨宝马涂装车间再扩建、5系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启动上通北盛GL8商务车升级项目,持续推动宝马、通用新车型落地。加快宝马配套产业园研发、生产、生活性服务平台建设,成立德科斯米尔中国区总部,引进30个以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轮毂、电机等“补链、延链”项目,提升产业链韧性。全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区建设。高质量举办第三届中国(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大会,建设封闭测试场和100公里智慧路网,组建沈阳首家车网公司和智能网联产业投资基金,上线区域智能驾驶云控平台和智算中心,争取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运行试点,实现出租车、清扫车、物流车等5个智能化商用场景运营。谋划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建设占地16万平方米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园,积极引进氢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电堆等核心部件龙头企业,新建1座加氢站,争取1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试点运行,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和检验检测认证平台。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围绕黎明航发等龙头企业,继续壮大联东U谷精密制造产业园和航新产业园规模,规划建设占地29万平方米航空配套产业园,引进20家以上电子元器件、仿真软件等配套企业。构建服务机器人产业生态。推动EX机器人总部落户,加快研发中心建设,推进体验中心全国布局,规划建设服务机器人产业基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联盟,引进家政、教育等门类智能服务机器人,逐步形成涵盖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和集成系统的完整生产体系。依托科大讯飞产业加速中心,加快培育和孵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二)突出文化引领,倾力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坚持把文化自信作为凝聚砥砺前行动力、变革创新活力的底气,实施文化铸魂系统工程,打造文化创意之城。

    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新增青曲社相声江湖、开心麻花、笑果文化、原料库等7个剧场,新建2个城市书房,设立100个人民舞台,举办“大东有样儿”艺术节、“健康有范儿”运动季。创建国家级数字文化产业园区,培育3-5家数字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建设青年设计师共享社区和青年艺术家孵化中心。打造沈阳首个沉浸式数字展馆-沈阳历史地理馆,全力推进双喜文化产业园建设。

    精心谋划“大东可玩”。打造“红色文化”地标,建设英雄路-沈铁路、英雄社区-军航社区,英雄故事体验馆正式开馆,结合“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北大营旧址,推出英雄主题研学路线。打造“民族工业”地标,完成沈阳民族工业博物馆建设,以大东路串联26个文化节点,推出民族工业主题沉浸体验路线。打造“酒文化”地标,全面推进老龙口白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打造“青春潮玩”地标,加大EX机器人未来科技馆、龙之梦室内动物乐园“引流”力度,推动龙之梦冰雪世界、自然科学博物馆投入运营,推出城市中心“微度假”品牌路线。

    持续活跃消费氛围。建设东中街-龙之梦国际消费商圈,天润吾悦广场、龙之梦时尚奥莱正式运营,以沉浸体验模式升级改造龙之梦小商品大世界,打造“巷子里”夜经济潮流文化主题街区。加快轩兴四路新商圈建设,打造3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鼓励和发展跨境电商。推出“乐享大东”智慧文商旅平台,整合线上线下吃住游玩购资源,开展“大东乐购季”系列活动,发放消费券5000万元以上。

    (三)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创新发展见效成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由“产业大区”向“科技强区”转变。

    高品质营造创新生态。加快四大科技创新组团规划建设,形成三年行动计划和项目清单。发挥科技政策导向作用,加大科技企业引育、科技攻关支持力度。构建科技企业服务体系,引入中部知光等国内科技服务头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各项工作。开展300场以上路演活动,与中关村高企协会联合进行异地路演。实施科技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企业力争突破1600家。

    高标准打造创新平台。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建设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我区第一个汽车产业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中科城市数字产业园、聚焦空间等平台投入运行。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平台,启动寒武纪智能驾驶创新中心、云道智造东北生态中心等项目。规划建设15万平方米都市新工业产业园,形成“平台研发-企业孵化-园区生产”产业发展模式。

    高质量引育创新人才。依托创新高地集聚高端人才,实施重点科技人才项目10项以上,通过“带土移植”方式引入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力争新增2个院士工作站。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启动沈阳技师学院新院区建设,与德资机构合作开展“双元制”教育,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出台大东区人才引进政策,推动2000套以上人才公寓投入使用,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

    高水平建设数字大东。谋划成立大数据局,建立首席数据官组织体系,统筹推进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车载电路系统、数字产品研发,实施12个智能升级项目,开工建设东北物联网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推动含能金属、上发汽车零部件等一批企业上云,打造海利特APS系统自动排产等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完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平台,使用物联感知设备对60种城市管理场景进行智能识别、自动派件。建设双千兆城区,加快5G基站建设,推进福耀玻璃建设5G全链接工厂,实现5G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振兴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对照更高标准,着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扎实推动改革开放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以数据共享为核心、简政便民为切入点,运用数字化理念,实现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线上线下深层次融合。推广首套印章免费刻制服务,着力提升办事便利度,推进企业开办、准营、注销“一件事一次办”。依申请类政务服务全部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率达到100%,即办事项占比达到75%。落实“惠帮企@链上沈阳”“项目管家”等帮扶制度,持续开展“营商面对面”等活动,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完善“黄金双十条”资金管理办法,坚持守信践诺,刚性兑现各项优惠政策,更好支持企业发展。

    进一步扩大开放能级。强化对德合作,依托盍碧玺曼集团、德国商会等机构,赴德开展招商活动,建设中德国际创新中心,承接德国创新转移。争创海峡两岸合作示范区。深挖RCEP、日韩资源,聚焦氢能源汽车等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围绕片区开发、航空航天、智能网联等领域,全方位开展央地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全域、全员、全年招商,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设立招商联络处,精心策划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力争完成亿元以上签约项目204个,落地项目102个。

    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启动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深化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百亿级平台公司,统筹全区干部职数、资源,打通干部双向流动通道,支持开发区发展。巩固国企改革成果,探索推进选聘外部董事等工作,建立国资监管平台。优化完善金融服务业态,推动辽宁基金投资有限公司入驻我区,组建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唯识天使基金等5支子基金,建立“一园区一基金一银行”园区金融体系。健全区内企业上市体系,新增上市企业2家。

    (五)推进城市建设,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核心板块建设和城市更新,深入推进“五工程一管理”,打造高品质中心城区。

    优化城市格局。紧紧围绕“三个先行”[21],高标准推进三大核心板块建设,激活全区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热点、新动能。深化“三区三线”[22] 划定工作成效,做好预留空间控详规划,修编文官、八棵树等单元控详规划,编制东贸路、东塔机场地区规划。加大土地攻坚力度,完成东湖湿地周边路网、沈阳铁路枢纽东北环线等18个项目征地工作。

    加快城市更新。全面推进东中街-万泉、汽车城智慧示范、文官绿色工业等3个片区建设,谋划并启动北大营、二〇四等2个片区城市更新。总投资143亿元的辽沈工业集团火工区迁建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75.3亿元的汽车城产城融合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推进汽车城智慧路网PPP项目建设,榆林大街以西12公里路网投入使用,劳动路榆林大街以东路段开工建设,区域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完善城市功能。深化海绵城市理念,推广海绵型公园、道路、绿地建设,改造5.1公里地下排水管网,提升区域内涝防治能力。投资29.2亿元实施140个老旧小区、119条背街小巷改造,加快推进德增街等11条街路更新,注重U型空间全要素全方位更新。谋划推动大什字街等过街天桥和街下隧道建设,大力开展“停车治理年”活动,通过停车资源错时共享等多种方式,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提升城市颜值。坚持以“道牙无尘、路见本色、设施整洁、路无杂物”为标准,深入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夯实路长制责任体系,推进环卫作业全域提质提标,提升地铁站周边环境和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打造沈阳最干净街区。启动建设52万平方米的东湖城市公园,改造提升大东公园,建设130座口袋公园,打造观泉路公园化景观带。增设空中花廊、鲜花栽摆,补植树木10万余株,新增绿地42公顷,实施大东路等重要街路亮化工程,打造万泉光影秀,以璀璨灯光点亮魅力大东。

    擦亮城市底色。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扎实做好工业碳达峰先导区建设,强化可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打造1个近零碳园区和1个低碳产业。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落实好三级河长巡河机制,推进重点河湖水域综合治理,确保市考断面全面达标。压紧压实林长制责任。扎实推进“无废城市”[23] 建设,抓好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与规范化处置,提升资源化利用能力。持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进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大东、品质养老、平安大东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持续强化社会保障。深化拓展共同富裕“民生十条”,投入7330万元民生保障资金,实施民生救助基本项目、社会救助升级项目,建立“10+N”延伸拓展机制[24],持续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等救助标准,解决困难家庭的就学和就医等难题,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实施品质养老“三覆盖一推开”工程[25],新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2500平方米,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社区增至60个,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80%。加快建设社区食堂、养老助餐点,实现养老助餐全域覆盖,打造“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深化“城市人才大脑”工作平台[26] 和零工驿站建设,组建“创业创新融资服务联盟”。推进沈阳公共实训基地、沈阳职业技能博览中心建设,常态化承办沈阳市职业技能大赛和创业创新大赛,打造沈阳职业教育核心区。

    持续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招录360名优秀教师,新(续)建和睦路小学等8所学校,尚品东林(中学部)等4所学校和幼儿园建成开学。巩固“双减”工作成果,推进幸福教育课堂100%进社区,全面提升托育服务水平。投入1.3亿元建设智慧教育二期,创建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在全省率先形成区域智慧教育新样态。持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开工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三甲综合医院,加快实施智慧健康三期、医养中心升级扩建等健康大东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区属医疗机构全部建设为互联网医院,打造“掌上医院”便民服务平台。

    持续夯实社会治理。完善基层治理体系,高质量优化社区、网格规模,社区、网格总数分别增至126个、1431个,不断提高基层服务能力,缩短服务半径。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全力推进优化薪酬体系、规范合同管理、落实工会保障。推动12345政务热线对接社区网格化管理,形成系统派件“接诉即办”和主动治理“未诉先办”闭环体系,全面实现“一办到底”。践行“两邻”理念,深入推进“五社联动”[27],社区亲民化改造覆盖率100%。兜牢安全生产底线,加强燃气、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治理,集中力量化解重点信访问题,持续推进“反诈人民战争”。

    (七)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增强法治思维能力,锤炼廉洁务实作风,以自身的全面过硬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筑牢对党忠诚之魂。坚定不移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落实党中央及省市区委各项决策部署,不断提高施政履职的决策水平和专业能力。

    恪守依法行政之责。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重大行政决策纳入法治化轨道,全面提高政府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水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健全跨领域综合执法和协调联动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信力。 

    营造清正廉洁之风。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锻造勇于担当之师。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永葆“闯”的姿态、“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完善工作实绩考核、重点任务考核制度。加强队伍建设,鼓励年轻干部到信访、拆迁等一线锻炼成长,推动全区政府系统锤炼过硬本领、砥砺优良作风。

    各位代表,时代浪潮奔腾向前,责任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自信自强、开拓进取,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承担使命,共同谱写大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绚丽篇章!


名词解释


    [1] 春风送暖政策落实月:2022年初,沈阳市为企业纾困解难、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见效而集中开展的活动。

    [2]“1+3”规划体系:“1”指城市设计,“3”分别指控详规划、交通专项规划、市政专项规划。

    [3]“三篇大文章”: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老字号”主要指装备制造业;“原字号”主要包括冶金、石化、建材等原材料及深加工行业;“新字号”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和未来产业。

    [4] IDC:即互联网数据中心。

    [5]“乐购辽宁”:省委、省政府聚焦提高生活便利度和消费供给,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强力推动的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引领性重大工程。

    [6]“乐享大东”:我区正在打造的文商旅平台,通过全面整合商业资源,发放消费券等特色模式,激发消费活力,助推市场繁荣。

    [7] 四大科技创新组团:指东湖智能网联汽车、北大营数字文创、沈阳大学信息技术、龙之梦人工智能4个科技创新组团。

    [8]“揭榜挂帅”:也被称为科技悬赏制,是一种以科研成果来兑现的科研经费投入体制,由政府组织面向全社会开放征集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非周期性科研资助安排。

    [9]“专精特新”: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品牌化、新颖化”特征的企业。

    [10]“政采贷”:指有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凭借政府采购中标(成交)通知书和签订的政府采购合同,直接向参与政府采购融资业务的银行提出申请并获取该采购项目的融资服务。

    [11]“园区集合贷”:即以“政银担企”四方风险共担机制为基础,实行集合授信、无抵押担保、四方风险共担、企业即申即贷的服务模式。

    [12]“三集团一中心”:国资集团、汽车城集团、文旅集团和公服中心。

    [13] 全程单:海铁联运铁路段与海运段由以往分两步操作变成一步到位,全程不需要更换单据,真正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的国际海铁联运新范式。

    [14]“一单到底”:指货物凭一张提单、一条专列、一次性贯通海铁运输全环节。

    [15]“五工程一管理”:即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工程、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城乡结合部提升改造工程、街路更新改造工程、铁路、三四环沿线和高速公路出入口整治工程,城市精细化管理。

    [16]“五大民生工程”:指舒心就业工程、健康大东工程、幸福教育工程、品质养老工程、平安大东工程。

    [17]“朝阳工程”:旨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校级管理队伍,选拔任用培养年轻干部的系统工作,即通过“未来校长、新晋校长、领航校长”三个维度培养项目,对校级干部进行分层分类靶向培养,培养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校级干部队伍。

    [18]“民生十条”:大东区推出的十条惠民生、暖民心的帮扶救助举措,旨在帮助特困、低保及低收入家庭(人员)解决生活、住房、医疗、就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19] 社区(村)“四零”工作室:在社区(村)建成信访矛盾化解、事故隐患排查、治安巡逻管控、卫生防疫服务等4个工作平台,形成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双向联动,实现社区(村)“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零疫情”。

    [20] 国务院安全生产十五条:国务院安委会为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出台的十五条措施。

    [21]“三个先行”:基础设施先行、公共服务先行、生态建设先行。

    [22]“三区三线”:“三区”即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三线”即根据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23]“无废城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24]“10+N”延伸拓展机制:对标党的二十大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工作要求,大东区以“民生十条”帮扶救助措施为基础,根据困难群众实际需求,不断深化拓展帮扶救助措施,确保救助更有力度、识别更有精度、帮扶更有温度。

    [25] 品质养老“三覆盖一推开”工程:实现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关爱人群政府购买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城乡社区全覆盖,全面推开城市智慧养老服务场景应用。

    [26]“城市人才大脑”工作平台:我区打造的舒心就业工作平台,旨在整合线上、线下相关人力资源数据信息,推动政府、企业、人力资源机构三方互联,实现数据可视化、供需调整实时化和决策服务科学化,使人力资源服务更便捷更智能。

    [27]“五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